魏延,蜀汉之中除“五虎上将”外的佼佼者,以其卓越的地位与能力扮演着关键角色。身为刘备亲自擢升的大将,他堪称刘备的心腹之臣,与那些降将在主公心中的分量有着天壤之别。
魏延才华横溢,却也伴随着一份难以掩饰的傲气。这份高傲,在诸葛亮离世后显露无遗,致使他公然抗拒军令,最终遭遇了灭顶之灾,三族受累。
【一、违背军令】
在传奇故事中,魏延的形象并不光辉。书中称其天生反骨,预示着他将背叛蜀国。然而,尽管魏延确有瑕疵,背叛之事他却未曾想过。即便与诸葛亮不和,但他深知刘备的知遇之恩,这份情谊,让他断不会轻言背叛。
刘备离世后,魏延在蜀汉失却最强支柱,且与诸葛亮关系微妙。诸葛亮故去,他竟违抗军令,终遭不幸。其实,诸葛亮病重时已有预感,并提前部署好了一切。
诸葛亮对魏延留下了一句耐人寻味之语:若魏延违抗命令,尔等可自行进发,无须顾及。换言之,便是魏延若不从,你们先行离去便是。此言亦透露出,诸葛亮早已预见,自己一旦故去,将无人能制衡魏延。
魏延实力不容小觑,正因如此,他才敢违背诸葛亮的旨意。论官职,他在蜀汉仅次于孔明,身居前将军之位,且被封为南郑侯,地位显赫。反观其对手杨仪,不过丞相府长史一枚,与魏延相比,实乃云泥之别。
杨仪,诸葛亮麾下的一名幕僚,于丞相府中职位平平,朝堂之上更是微不足道,然而他却出人意料地掌握了蜀军的指挥权。一位无正式官职之人,竟能凌驾于朝廷册封的大将军之上,实属罕见。
忆及前文所述,魏延性格颇为高傲。退一步讲,即便他非高傲之人,对此亦会心生不悦。大军指挥权旁落已令人沮丧,更何况是落入杨仪之手。
魏延确有高傲之底气,才华横溢,尤其在五虎上将纷纷陨落之后,蜀汉境内难寻敌手,就连诸葛亮颇为赏识的姜维也坦言,自己不及魏延半分。
诸葛亮去世后,汉中太守魏延统率着蜀汉最精锐的部队,尽管人数仅约三万,却个个骁勇善战,堪称雄师。身为大将,魏延麾下自然也拥有指挥有方的将领。
谈及魏延,不得不提其子魏昌,作为长子,北伐期间他始终伴随魏延左右。尽管与父亲相比,魏昌的才能略显逊色,但正所谓虎父无犬子,他也颇具实力,不容小觑。
再者提及马超之堂弟马岱,正是那位终结魏延生涯的勇将。马超临终前,唯一牵挂便是这位手足,遂将其托付于刘备。刘备则将马岱安置于麾下大将魏延麾下,予以重用。
此刻,魏延麾下几无良将,他对自己实力深信不疑。正如前文所述,蜀汉之中,唯姜维与王平二人能与他比肩较量。然而,这仅是切磋而已,最终胜负,犹未可知。
魏延未曾将马岱放在眼里,不料最终竟命丧其手。其实,让魏延心生不满的仅是诸葛亮临终前将军权托付给了杨仪,且不说杨仪地位不及他,更关键的是,他们之间本就关系紧张。
【二、不和已久】
魏延,一介纯粹的武将,不谙人际调和之道,与文臣诸葛亮、杨仪均关系紧张。身为武将的他,缺乏政治敏锐,常在不经意间触怒他人,而不自知。
他们二人矛盾的根源颇为直白——子午谷奇谋,仅此一端。刘备仙逝后,诸葛亮秉持遗志,踏上了北伐征途。对于这一壮举,魏延不仅无异议,更是鼎力支持。
于首次北伐之际,魏延斗胆献上子午谷奇策,满怀期待地恳请诸葛亮采纳其计。然而,正如众人所料,诸葛亮最终婉拒了这一大胆提议。
诸葛亮素以谨慎著称,行事常深思熟虑,步步为营。然而,子午谷奇策中变数重重,风险难测,正因如此,他并未采纳这一建议。
在诸葛亮波澜壮阔的一生中,他五次挥师北伐,魏延总伴其左右。而魏延,每次都不忘重申自己的子午谷奇策,却屡遭诸葛亮婉拒,志向难酬,历史的篇章中留下了这屡败屡战的坚持与遗憾。
诸葛亮以谨慎著称,然在魏延眼中,这却是胆怯之态,限制了自己的才能发挥。相较于诸葛亮这位不愿纳谏的上司,魏延对杨仪这位同僚更是心生厌恶,视其为不可忍受的存在。
《三国志》对杨仪的描绘颇为精准:性情急躁且心胸狭窄。他屡次在众人面前令蒋琬尴尬,不可否认其确有才能。换言之,他欠缺的是情商。杨仪与魏延相似,二人皆属不善言辞、情商不足之辈。
试想两人相遇后的情景,一文一武的他们在蜀汉末年深得诸葛亮器重。然而,彼此间早已心生嫌隙,这为日后魏延的抗命之举悄然埋下了种子。
【三、让人不解】
重用杨仪与魏延却未能化解二人嫌隙,无疑是诸葛亮的一大疏漏。连孙权都能洞察两人性格不合,难有大为,诸葛亮又岂会不知?然而他虽心知肚明,却始终未加调和,反而任其矛盾激化,最终导致了一场无法挽回的悲剧。
孙权偶有远见,早在诸葛亮健在时,他便对费祎有所警觉,断言若诸葛亮离世,此二人恐成蜀汉之患。果然,诸葛亮刚逝,这两人便急不可耐地显露本性,验证了孙权的预言。
忆及诸葛亮临终前,他曾与数位重臣密会,耐人寻味的是,魏延并未获邀,被悄然排除在外。结合他之后的遗言,不禁引人遐想,或许诸葛亮早已预见,自己一旦离世,魏延定会兴风作浪。
在马岱的刀下,魏延陨落,而杨仪为泄一己之愤,竟将魏延三族诛灭。此等行径,恰如孙权所言,“心胸狭窄,终难成大器”。尽管魏延因违抗军令而遭诛,但不可否认,纵有万般过错,他对蜀汉的忠心从未动摇。
他若欲背弃蜀汉,机会比比皆是,无论是屈膝降于司马懿,还是直指君上刘禅。魏延之死或不可避免,然“叛国”之冤名,实不应强加其身。
【结语】
魏延遭诛未几,杨仪便心绪难安,竟口出狂言,扬言:“若吾领兵投魏,何至于此!”终其在囚室自裁,蜀汉至此,可用之才愈发稀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