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战艰难时期,一人的背叛对于当时的局面起到极其不好的影响。这个就是汪精卫叛变投敌,在日本人的支持下建立南京汪伪政府。这就使得当时的国军以及国民出现不同层次的思想混乱,以及投降潮流。
直到抗战胜利,汪精卫伪政府才被清算,其部队也被老蒋接盘。这其中汪精卫的7个方面军的司令官结局如何,相对于军官的叛变,老蒋最后为顺利接掌敌占区,还是采取收买、纵容的手段,并没有过度清算。
但是对于首恶却没有放过,还是进行一定的清算。这七人先后都被投入内战,最终结局各不同。有退隐、也有战死、还有被我军关押俘虏成为阶下囚。最终的结果并不算很好,叛变者还是会遭到一定的惩罚。
汪精卫是国民党内部仅次于老蒋的势力,其本人在党内的地位要高于老蒋,以孙中山的合法继承人自居。曾与老蒋多次交锋,除初期有一定优势,在宁汉合流中把握大权。之后老蒋强势回归,汪精卫也被彻底镇住,只能居于老蒋之下。
抗战爆发,国民政府先后丢失华北、华东、华中、华南,控制力与抵抗力减弱。面对日军的威胁,国军只能艰难地抵抗。武汉会战后,日军已经意识到武力征服,短期难有成果。为有效控制占领区,开始扶持亲日势力建立伪政府。
对于国军则实行“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战略战术,而作为党内头号亲日派。汪精卫认为自己的机会到来,彻底投入日本人的怀抱。成为南京伪国民政府领导人,变为日本人的傀儡与帮凶。
为保证自己的安全,效仿老蒋建立军官学校,培养自己的骨干力量。只是日本人不希望汪精卫掌控军权,威胁自己的统治。为此打断汪精卫的势力圈,进行拆解。
但汪精卫还是没有放弃自己对军权的掌控,开始另想办法,以“曲线救国”为思想,高官厚禄吸引国军杂牌军为自己所用。汪精卫的投降叛国,影响是巨大的。给予不被老蒋重视的杂牌军一个新出路,不用被老蒋当炮灰,继续死磕到底。
就这样西北军系的孙殿英、孙良诚、庞炳勋等人先后投降,成为其中的领军人物。汪精卫利用原有嫡系以及这些投降将领,组建7个方面军。直到1944年,共拥有40多个师,70多万军队的庞大势力。
这七个方面军的司令分别是任援道、孙良诚、吴化文、张岚峰、庞炳勋、孙殿英、郝鹏举,他们有的是日军间谍,有的是汪精卫铁杆嫡系,有的则是战场被迫投敌,最终支撑伪军的力量,对抗国军以及八路军,成为日军的辅助工具。
8年抗战胜利前夕,日军的败亡已经不可避免。伪军将领开始积极寻找自己的门路,不想与汪精卫一起覆灭。老蒋对于这股军事力量十分在意,尤其是接收地盘还得需要伪军的帮助。为此大开方便之门,进行全盘接受。
就这样汪精卫辛苦把控的军事力量,成为老蒋的手中牌。这7人先后接受改编,成为老蒋的麾下势力,进行内战的准备工作。内战爆发成为老蒋的侵略急先锋,最终的结局也因为各自的立场不定,而有所不同。
任援道为原伪军第一方面军司令,改编为国军将领,后解放战争被我军打败逃跑,直到最后失兵权,躲避香港做小买卖。直到我军解放全国,躲到加拿大直到病逝,算是结局较好。孙良诚为原伪军第二方面军司令,改编为国军师长,后升为107军军长。内战被我军打败,后被找出关押在山东战犯管理所,死在狱中。
吴化文原为伪军第三方面军司令,被整编为国军将领,在济南战役中被迫起义,成为我军将领。张岚峰原为伪军第四方面军司令,日军间谍,在两党之间立场不定,因反叛而被关押功德林,最终病死在狱中。
庞炳勋原为伪军第五方面军司令,被整编为国军将领,后隐居市井。直到国军败北,退往台湾。孙殿英原为伪军第六方面军司令,整编为国军之后,打内战最终失败被关押。因烟瘾问题,病逝。郝鹏举原为伪军第八方面军司令,战场反叛被我军击毙。
结语:汪精卫手下培植、拉拢的伪军力量,并没有为自己提供多少助力,反倒成为老蒋内战的急先锋。除庞炳勋较为聪明隐居后,其他人都参与内战,最终或死、或逃、要不被关押,没有太好的归属。背叛国家成为汉奸,本就是最大的耻辱。为活命以及升官发财,助老蒋内战更是国家的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