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龙傲很高兴与大家一起探讨古代历史以及闲评文学作品。我们一起来探讨三国时期的这段历史。第五十讲:关羽曾说过降汉不降曹,仔细分析一下,发现其中出现了逻辑性错误。
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关羽是位忠义无双、英勇非常的蜀国名将。关羽似乎深受罗贯中喜爱,在原著中的文学形象超过了历史上的真实关羽。不过仔细看完《三国演义》后,可以发现罗贯中为了美化关羽,而让其曾说了句话,但是其中出现了逻辑性错误。
建安五年,曹操攻打徐州、下邳,结果刘备拼命逃跑,张飞冲出重围,关羽在下邳城被困。但是曹操手下重要谋士程昱献计:希望用刘备手下降兵混到下邳城为内应,再困住关羽,派人说服其投降。曹操依照计策把关羽困在了土山之上,这是与其关系不错的张辽前去说服关羽投降。关羽开了三个条件,其中一个条件就是降汉不降曹。
这个“降汉不降曹”是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为了美化关羽忠于刘备而添加的精彩剧情,然而仔细分析一下,发现其中出现了逻辑性错误。罗贯中本意大概想这么美化关羽:关羽一生忠义无双,不可能会投降别人;而刘备最大敌人就是曹操;因此完美的关羽就不可能会投降曹操;因此只能投降汉朝。
罗贯中好像忘了《三国演义》中第一回的剧情:刘关张三人结义后希望可以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上报国家中的“国家”指的就是东汉朝廷,也就是说关羽跟随的大哥刘备就是汉朝的臣子,而关羽身为汉臣的得力助手也就相当于是汉臣的手下,同样也是汉臣。本来就是汉臣的关羽还用投降汉朝吗?这个地方明显出现了逻辑性思维错误。
而且所谓的“降汉不降曹”似乎把刘备陷于不义之地。从古代的战争规律来看,所谓投降基本指的是敌对双方的人才投靠了对方才叫投降。那么关羽“降汉”的意思就是他以前跟随的大哥刘备是东汉朝廷的敌人,现在不得已才投降了东汉朝廷这个敌对的势力。刘备本来是《三国演义》中的男主,而且一向以“匡扶汉室”为理想而号召天下奋斗。关羽的“降汉”一词出现,似乎把一向仁德宽厚的忠臣孝子刘备给说成了大逆不道的朝廷对立势力。
因此在《三国演义》中,关羽曾说过降汉不降曹,仔细分析一下,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都出现了逻辑性错误。
(资料来源于《三国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