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弦竹的移植过程涉及以下关键人物,其背景与作用如下:
1. 郑成功家族。郑成功:作为明末清初的抗清领袖,郑成功深受诸葛亮“忠贞报国”精神的影响,其家族将七弦竹视为忠义与文化的象征。郑成功被南明隆武帝赐姓“朱”,以“反清复明”为志,为其子郑经和其妻董氏移植七弦竹提供了精神动力。郑经:郑成功之子,为母亲董氏建造了北园别馆(后改建为台南开元寺),成为七弦竹在台湾的种植地。
2. 董氏(董太妃)。核心推动者:郑成功的夫人(即郑经之母),以贤德著称,曾协助郑成功处理军务。董氏晚年定居台南北园别馆,主导了七弦竹的移植计划。她认为七弦竹象征“忠义”与“文化根源”,希望通过此举激励后人继承郑氏志向并强化两岸文化认同。决策与监督:她派遣使者从台湾出发,经福建至襄阳获取竹苗,并亲自监督种植过程,确保竹苗适应台湾气候。
3. 杨来嘉。发现者与报告者:原郑成功旧部,1664年任湖广襄阳镇总兵期间,在襄阳隆中卧龙岗发现七弦竹。他将竹子的独特形态(竹干有七条青纹,形似琴弦)及其文化意义报告给郑经及董氏,促成移植决策。
4. 使者团队。执行者:董氏派遣的使者团队负责具体移植操作。他们从台湾出发,经海路至福建,再辗转至湖北襄阳,耗时数月挖掘竹苗,采用湿润苔藓包裹根部以保持水分,最终将竹苗海运至台湾。
5. 文献记录者与后世学者。何敏先:1946年著作《环游台湾》及台湾官方《台湾名胜指南》(1947年)均明确记载七弦竹源自襄阳,成为权威史料。
6. 争议相关人物。南阳地方学者:近年部分学者提出七弦竹可能源自河南南阳卧龙岗,编造虚构郑成功去南阳卧龙岗的虚假历史,与真实历史严重背离。其说法但此说法缺乏早期文献支持,被主流观点视为地方文化叙事的产物。
总结:七弦竹的移植以郑成功家族(尤其是董氏)为核心推动力量,杨来嘉的发现与使者团队的执行是关键环节,而历代学者通过文献记录巩固了其历史真实性。这一过程不仅涉及具体操作人物,也体现了文化符号在两岸间的传承与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