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三国时期当中,相信夷陵之战可能是最为著名的战役之一了,这一场战役导致了蜀国彻底转向衰落,同时也再也没有办法与吴国和魏国所抗衡,蜀国也丧失了非常多的青年劳动力和战斗力,这也算得上是蜀国再起不能的一个重要原因。不过蜀国却一直拥有着非常多的能人,刘备死后蜀国的军政大权基本交由诸葛亮所管理,诸葛亮这个人不仅不贪恋权力,反而是为了日薄西山的蜀国而鞠躬尽瘁,可谓是后世任何国相所追捧的模范人物,诸葛亮的芳名也流传千古,深受我们的喜爱。
后来一直等到刘禅长大成人以后,诸葛亮便把蜀国交给了他,不过这个时候鉴于诸葛亮的资历还在,所以刘禅大小也还比较听他的。后来诸葛亮去世以后,刘禅本人的能力也无法治理国家,蜀国也砸在了他的手中,让我们感到非常惋惜。
刘禅投降后
后来一直等到蜀汉后主刘禅经受不住魏国的压力,被迫投降了以后,魏国的将领邓艾在蜀国发现了一本士民薄,而这个所谓的士民薄其实就相当于是蜀国的人口统计数据本,在邓艾查看了这些相关的数据以后,他才是真正明白了为什么诸葛亮屡次北伐却没能保蜀的原因。
三国到了后期的时候,司马懿的家族基本已经把曹魏的权力全部架空了,但是这个时候他也需要一个比较大的胜利,来让自己的这个位置坐的稳一些,那么最容易得到胜利是什么呢?当然是要欺负一个比较小的对手,而当时蜀国在三国当中国力最弱,理所当然的就成为了司马昭想要捏的一个软柿子,蜀国的情况也非常严峻。
不过蜀国虽然国力比较弱小,但是也有许多优秀的文臣武将保卫,司马昭想要一举拿下蜀汉的这个想法,朝廷当中也没有什么人有着比较乐观的看法。但是事实我们也不可以否认,那就是再多的文臣武将,他们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兵没粮也坚持不了多久。
司马昭的策略就是控制汉中这样一个交通要地,然后以此为跳板直取蜀国,蜀国也当然清楚汉中的重要性,所以就指派姜维牢牢守卫这一地区。不过这个时候邓艾却反其道而行之,直接利用偷渡的这个方式来绕过汉中到达蜀地,拿下了许多还没有防备的城池。
邓艾发现士民簿
这种偷袭出人意料,原本还僵持的局势迅速向司马昭一方倾斜,刘禅还以为手下的精兵强将可以击退魏军,所以他就指派了诸葛亮之子诸葛瞻带兵防御,觉得局势还在自己的掌控当中,谁知道诸葛瞻的能力比他父亲差这么多,兵败如山倒,诸葛瞻本人也死于战场。
这一下刘禅才明白蜀国是真的没有办法了,外加上周边一直有人劝他投降,所以最后的他也只能无奈选择当了亡国之君。在外的蜀国将领听到以后还不敢相信,仗不是还打的好好的吗?怎么说投降就投降了呢?坚持了这么多年的蜀汉就这样倒了,大家都不可接受。
不过后来邓艾找到了蜀国的士民薄,在这样一本户籍档案当中,蜀汉灭亡的秘密也基本算得上是昭告天下了。根据士民薄上的记载,蜀国在景园四年的时期当中,登陆在户籍上的人口一共才有94万人,对于坚守这么长的一个国家来说,这种人口简直少的过分。
要知道在同时期之下,魏国的人口将近拥有一千三百多万,哪怕是吴国也有将近六百多万的人口,作为三足鼎立当中的一足,蜀国人口才不到100万,这种相当稀少的人口,根本没有办法维持正常的农业生产以及军队的供养,失败也是迟早的事情。
同时也是根据中国古代军事方面的情况,一般要十个平民才能够养活一个军人,而蜀国的这种军民比例下,一个士兵只能由七个人去供养,后勤补给方面肯定会有不足,外加上连年征战,导致青壮年人数急剧下降,蜀国的劳动力也是相当短缺的。
诸葛亮为何救不了蜀汉
现在我们一般都认为刘禅是一个无能的君主,但是当时蜀国的情况如果真的像这样的话,放任何一个君主都没有办法翻盘,这俨然成为了一个死局。不过这其中也是有一些不对劲的地方的,还是那样一个道理,作为三国当中的一极,蜀国如果真的人口还不到100万的话,别说坚持这么长时间了,他根本都没资格成为三国中的一员,这也太奇怪了。
其实这也是有原因的,首先在当时战乱不断的那个年代之下,各国都有很多战乱区的人口迁移到了益州,这也导致了该地区人口组成的复杂以及管理难度的上升。如果这个地区有一些比较有权势并且拥有三国背景的世家大族的话,那么他们在这个区域的生活也基本没有什么法律能约束他们,假如他们想少交税款,他们大可少报人口,也没人查的到他们。
在刘备还活着的时候,大家普遍都对于他还是充满了敬意的,所以大家也不敢太过分的用这种方法来为自己谋取私利,后来等到刘备、诸葛亮等人死后,新上任的刘禅也没有多少的能力服众,其他的将领更是没有这种能力,如果这个时候一些世家大族再想用益州的这种方法来少交税赋或者是勾结营私的话,论刘禅的本事,他也没什么办法管。
结语
正是出于这样一些方面的原因,最后等到邓艾偷渡阴平以后,这些世家大族就开始疯狂的劝降刘禅,他们一方面是不想自己一直生活的故乡受到战火摧残和巨大的损失,一方面也是对于现在的蜀国主公没什么信任感,同时他们也是为了自己能够活下去。
虽然世家大族瞒报人口是蜀国字面人口稀少的原因之一,但即使没有这方面的原因,战争到了后期的蜀国也确实没有能力和其他两国抗衡下去了。在这样的一种严峻情况之下,纵使诸葛亮、关羽他们都活着,说不定也难以扭转这样一个必败的局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