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对于韩信之死的态度是“且喜且怜之”?说明刘邦心情复杂,但刘邦是不会后悔的。讨论刘邦当时的心情,就要从刘邦这个人说起。
刘邦沛县起兵后,因为实力弱小,加盟了以项梁为首的楚军阵营,但这对于刘邦来说是暂时的,刘邦一直想拥兵自立,只是在等待一个合适的机会,机会终于来了。
定陶一战,项梁被秦朝大将章邯杀死,楚怀王熊心借机把项梁的大权收了回去,把楚军分成两路,刘邦率一路往西,宋义,项羽率一路向北,楚怀王定下盟约:先入关中为王。这时候刘邦喜出望外,终于摆脱了项家军的控制,可以自己说了算了。刘邦在张良的帮助下,先一步进入关中,接受了秦三世子婴的投降,接下来刘邦就想按照盟约,在关中称王,并派兵前往函谷关,阻止项羽军队进入关中。
项羽这一路虽然没有进入关中,但仗打得非常漂亮,项羽用几万楚军歼灭秦军四十万,声威大震,各路诸侯都拜倒在项羽脚下,随后项羽率大军杀奔关中,听说刘邦已经提前入关,还派人马阻挡自己入关,项羽火了,要率军把刘邦给灭了。这时候刘邦的实力很弱小,和项羽死磕那是拿鸟蛋往石头上碰,刘邦这人是大丈夫能屈能伸,接受了谋士张良建议,上项羽大营说好话去了。
接下来就是天下闻名的“鸿门宴,”刘邦对项羽卑躬屈漆,极尽奉承,最后项羽没有杀刘邦。项羽不杀刘邦有以下几个原因:
1:项羽瞧不起刘邦,他觉得刘邦这样的,放了也没什么,以后想收拾他也很容易。
2:项羽和刘邦是拜把弟兄,无缘无故杀了不义气。
3:项羽吃软不吃硬,刘邦在他面前服软让项羽下不去手。
刘邦躲过了灭顶之灾,他心里最清楚,项羽这是犯了大错误,要是我刘邦绝对不会犯这样的错误,所以刘邦对待对手是绝不会手下留情的。
鸿门宴之后,项羽封刘邦汉王,轰到巴蜀汉中贫瘠之地,刘邦也在寻找时机和项羽一争高下,但刘邦和他手下的将领,哪个也不是项羽的对手,这时候萧何把韩信推荐给了刘邦,韩信做大将军后,带领汉军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帮助刘邦重新回到关中,刘邦也认识到韩信的军事能力,当今天下,能战胜项羽的只有韩信。
韩信也没有辜负刘邦的期望,先后灭掉魏国,赵国,逼降燕国,占领齐国,然后派使者来见刘邦,要刘邦封他为假齐王。
刘邦在西线和项羽对阵,他哪打的过项羽,多次被打得落花流水,正等着韩信率军支援呢?见韩信派使者讨封赏,不禁破口大骂:“老子这里等你来支援,你小子确要当假齐王,”张良,陈平见刘邦骂韩信,两人用脚同时踩了刘邦一下,刘邦真聪明,马上明白了,现在还要依靠韩信,不能把关系搞僵了,改口道:“韩信这小子真没出息,要当就当真齐王,当什么假齐王。”韩信就这样当上了齐王,这件事让刘邦感觉到来自韩信的威胁,他封韩信齐王是迫不得已,不过当时的情况,想打败项羽,离开韩信又不行,所以刘邦决定委曲求全,不过刘邦也打定主意:韩信你等着,老子灭了项羽,回过头在收拾你。
垓下之战,韩信打败项羽,逼得项羽自刎乌江,韩信立下大功。项羽死了,刘邦的心腹大患变成了韩信这些诸侯王,刘邦没有手软,夺取了韩信的兵权,并且从齐王一路降为淮阴侯,软禁在长安,那刘邦为什么不杀韩信呢?这是因为刘邦有顾忌,刘邦是汉朝天子,韩信帮你打了天下,无缘无故杀了人家,天下人怎么看,刘邦想杀韩信,但他不愿意担这个骂名。
刘邦率军出征,平息陈豨叛乱,留吕后在长安监国,等刘邦胜利归来,吕后告诉刘邦,我把韩信杀了,刘邦听到这个消息,第一反应是高兴,这是做了他想做的事,又觉得韩信有点可怜,韩信在战场上叱咤风云,项羽英雄一世,都败在韩信手下,现在居然让自己的老婆给收拾了,死在一个女人手里,真可惜。所以刘邦对于韩信的死是“且喜且怜之,”但刘邦是不后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