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的用人之道,在历朝历代皇帝中可谓是数一数二,虽然没有三顾茅庐,但李世民重视人才的程度,和招揽人才的胸襟,甚至驾驭人才的手段,都比刘备要厉害。李世民用人不看出身,几乎没有下限,从他手下的将领就可以提现出这一点。
然而世事无绝对,李世民广纳天下英雄,看重人才,但也无法达到野无遗贤、群贤毕至的程度。李世民曾经漏掉一个人才,他在人才招揽名单上忽略了此人,结果此人为他人所用。此人曾施展计谋,两次将唐朝逼上绝路,差点让唐朝开国大业毁于一旦。
隋末唐初,李渊和李世民两父子见天下即将大乱,于是也趁机起兵。他们抢占先机,打算占领沃野千里,还有山河表里的关中,作为创业之基。正所谓“英雄所见略同”,当时盘踞陇右的“西秦霸王”薛举也看中了此地。薛举绝对算得上是举足轻重的人物,他实力雄厚,家族世代是陇右的豪门大族,具有起兵造反先天优势。
其次薛举本人勇武无比,“凶悍善射,骁武绝伦”,他的军事才能特比突出,仿佛是一个天生的猛将。薛举还很重视招揽人才,在隋末唐初,有一位谋士叫郝援,薛举将其招揽到帐下。郝援是一位神秘人物,《新唐书》与《旧唐书》都没有关于他的记载。但在里面记录了他两次为薛举出谋划策,差点将唐朝逼上了绝路。
第一次是在薛举和唐朝发生军事冲突的时候,郝瑷看清局势,敏锐意识到,仅凭薛举一军之力,想歼灭唐朝很难。郝瑷建议薛举“厚赂突厥,饵其戎马,合从并力,进逼京师”,建议薛举联合北方突厥部族始毕可汗联手对抗唐朝。郝瑷此计非常了得,当时北方始毕可汗正值强盛,“疆域千里控弦之士百万”,史称“戎狄之盛近代未有”,是隋末唐初非常强大的武装力量。
唐朝以及隋唐十八反王都争相与其结好,不敢得罪可汗。即便是唐朝全盛时期,面对可汗的猛攻,李世民也只能选择“倾府库贿以求和”,竭力避免与可汗开战。薛举当时如果和可汗联手,唐朝将被逼上绝路,好在李渊当时也意识到这一情况,李渊抢占先机,派大臣刘文静、宇文歆等人携带大量财宝贿赂可汗,郝瑷的计谋才没有得逞。
第二次是薛据和李世民进行浅水塬大战后,李世民当时不是薛举对手,李世民被打得落荒而逃。薛举春风得意,正准备打道回府,可郝瑷再度献计“今唐兵新破,将帅并擒,京师骚动,可乘胜直取长安。”郝瑷提议薛举乘胜追击,直扑唐朝都城长安,不给李世民喘息的机会。
当时李世民带领的部队几乎是唐朝的精锐主力,李世民部队在浅水塬大战受到重创后,根本无法调集足够的防御兵力。郝瑷此计如果得逞,唐朝将在薛举猛攻下全面崩盘。只可惜,天不遂人愿,薛举刚想要进军长安,不料却身染重病,一病不起,于不久后死去。郝瑷也因此抑郁成疾,随着薛举死去,如此一来,唐朝才少了一个劲敌。
有人说,薛举突然患病是因为杀人太多,薛举曾用唐军将士的头颅垒墙,积累太多怨恨,导致天不佑之,暴毙而亡,正所谓“多行不义必自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