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源·地名文化遗产名录|丹棱县
迪丽瓦拉
2025-08-31 09:03:52
0

千年文脉 大雅丹棱

丹棱县因城北 红色有棱、状若飞旗的赤岩山而得名,取 “赤崖丹川”之义。自隋开皇十二年(592年)建县至今1432年,现属四川省眉山市。2024年11月,四川省民政厅公布 第二批省级地名保护名录,丹棱县列入 千年古县类地名文化遗产。

丹棱历史悠久。公元前1027年—前317年,地属古蜀国;秦惠文王灭蜀后置郡县,公元前316—前136年,地属蜀郡南安县;公元前135年,置犍为郡,辖南安县;公元前106年 公元479年,今四川地区属益州刺史部,地属益州部犍为郡南安县。公元496年,置齐乐郡(今丹棱县、洪雅县及东坡区西南一部),齐乐郡领一县名齐乐县,治所在今丹棱县城东北10公里。南梁太清二年(548年),废齐乐郡、齐乐县,置青州,属齐通郡齐通县。北周明帝元年(557年),复置齐乐县,属嘉州齐通郡。北周保定二年(562年),改齐乐县为洪雅县。隋开皇三年(583年),废郡留州,以州统县,洪雅县属嘉州。隋开皇十二年(592年),洪雅县分置丹稜、洪雅两县,以今丹棱县及东坡区西南一部的区划称“丹稜县”,县名沿用至今。1979年11月,根据公安部地域规则名称和字典考证,丹棱县名中的“稜”字改为“棱”字。2000年6月建立眉山市,丹棱县属之。

丹棱,位于四川盆地西南边缘,岷江以西,青衣江以东,总岗山脉南麓。特殊的地理、地貌和优良的气候条件产生了许多旖旎的自然风光,拥有始建于隋代的古建筑丹棱白塔、兴于宋代的茶马古道、开凿于盛唐的摩崖石窟、宋代桃形青铜镜和始建于北宋的大雅堂,构成了丹棱历史文化的传承文脉。

地标建筑·丹棱白塔。丹棱白塔,始建于隋仁寿年间,历经1400多年风雨剥蚀,至今保存完整,是四川境内历史最悠久的密檐式砖塔,2013年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丹棱白塔通高27.5米(其中塔刹高2.2米),为正方四角攒尖十三层密檐式塔。塔中间设有蹬道,可盘旋至塔顶。塔身第一层特别高大,第一层以上每层之间的距离特别短,塔檐紧密相连,好似重檐楼阁的重檐。每级檐角原悬铜铃,每当清风徐来,铜铃便随风摇动,发出清脆悦耳的叮当之声。自古以来“白塔钟声”便被列为 “丹棱古八景”之一。清代“蜀中三才子”之一的彭端淑云:“塔势壮城西,迢迢入霄汉。钟声出上方,清越随风远。唤醒梦中人,回头思彼岸。”

兴盛于宋代的“茶马古道”。丹棱自古出产茶叶。丹棱茶叶在古代就被列为贡品。唐代陆羽《茶经》记载:“眉州、洪雅、昌阖、丹棱,其茶如蒙顶制饼茶法,其散者,叶大而黄,味颇苦,亦片甲蝉翼之次也。”丹棱县老峨山一带产茶区与雅安名山蒙顶山产茶区相连,是川藏茶马古道上的重要货源地。据南宋历史学家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等史料记载,丹棱境内有许多以茶盐换藏区马匹、药材的史实。茶马古道是以川藏道、滇藏道和青藏道为主线,辅以众多支线,构成的一个庞大的交通网络。丹棱境内的茶马古道属于川藏茶马古道南线的一部分。至今在县境龙鹄山、老峨山、黄金峡、香炉山、顺龙场、牛路口等地仍然保留有14段5.97千米的古道,都是丹棱连接川藏道 通往西藏的必经之路。

国宝·唐代摩崖石窟。丹棱境内现存唐代摩崖石窟26处,477窟(龛),造像12000多身,其中又以郑山、刘嘴、龙鹄山保存较好,艺术精湛。2013年5月,郑山·刘嘴摩崖造像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里现存造像173窟(龛),大小雕像5393尊,保存较好的90窟(龛)左右。其中,郑山造像84窟(龛),1800余尊;刘嘴造像89窟(龛),3593尊。郑山第59窟的观音造像精纱无比。观音头戴宝冠,冠正面中部刻化佛一尊;冠下露束发,双耳穿环,面颊丰腴,仪态典雅、秀美。身着宝缯,赤足立于仰蓬瓣的莲台上;头略左偏,肩右倾,身躯呈S形,显得婀娜多姿,楚楚动人。

诗书合壁·大雅堂。丹棱大雅堂始建于北宋元符元年(1098年),系宋代丹棱名士杨素为实现黄庭坚弘扬杜甫两川夔峡诗的心愿而建。堂内珍藏著名书法家、诗人黄庭坚手书杜甫两川夔峡诗碑300余方。元符三年(1100年)9月,黄庭坚应杨素之请,欣然题名“大雅堂”,并作《大雅堂记》叙其事。大雅堂被后人称为“诗书合壁”的大雅遗韵名噪华夏,可惜毁于明末战火。

2011年8月5日,大雅堂纪念性重建正式动工,并同步配套建设大雅广场、大雅堂博物馆等重要文化标识。2014年1月25日,集杜甫诗之“雅”、黄庭坚书法之“意”、杨素捐资修建之“义”于一体的“大雅堂”,最终得以再现于世。其中,大雅堂博物馆陈列有全国100名书法家手书杜甫两川夔峡诗的书法作品、诗碑等,成为大雅文化的新“坐标”。

宋代桃形青铜镜说法镜。1987年2月,丹棱县齐乐镇龙鹄村出土青铜镜一面,陶俑、陶罐4件,《宋故新知怀安军李公奉议幽堂志》古碑一块。青铜镜为宋代桃形青铜说法镜,保存十分完整,没有一点儿绿锈,纹饰、铭文清晰可见。镜面光洁平整,色黑发亮,光可鉴人。镜身高20厘米,宽16厘米,厚0.7厘米,重1175克,铜质呈青色,蜜桃形,镜背面有浮雕的佛教说法图。这面铜镜制作工艺细致考察,是宋代铜镜中最有代表性的精品。1992年4月,经四川省文物鉴定委员会专家组鉴定为 国家一级文物。

钟灵毓秀 人文荟萃

丹棱这片灵秀之地,风光秀丽。“山不高而秀,水不深而清”,人文景观和风景名胜宛如珠玉遍布全县,有融文化遗迹和自然景观为一体的龙鹄山、老峨山、九龙山、幸福古村等景点。丹棱人杰地灵,名人辈出,或文韬武略,或赤胆忠心,或学冠宇内,或名重艺苑。他们才智出众,品格高尚,彪炳史册,谱写了一曲“吾乡人文之盛几甲天下”的光辉乐章。如与诗仙李白齐名的五代诗僧可朋、北宋文学家唐庚、南宋史学家李焘、清代文学家彭端淑等文化名人。

别有洞天·龙鹄山。龙鹄山,地处丹棱县城西北,唐代名“龙鹤山”,自南宋孝宗皇帝手书“龙鹄山”三字赐史学家李焘后更名。也因其“山形似鹤、山藏石鹤、山栖仙鹤”,仙气十足,被人们称为道教名山。

成无为修道处“龙涎洞”。五代时期的高道杜光庭《道教灵验记》和明代曹学佺《蜀中名胜记》记载,唐代龙鹤山建有三宫九观,乃成无为、杨正见、李炼师得道升仙处。“半山有龙涎洞,乃成无为修道炼丹处。”在胜岩茶马古道旁,有一形似龙洞,一股清泉从洞中流出,好似龙涎,故名“龙涎洞”。“龙涎洞”三字为明代学使王敕题写。洞口依岩形而凿,宛如神龙张口呼气。洞口石壁上刻有明代举人陈琨手书“委雪屯烟”四个大字,并致以诗。数十阶石梯引入洞中,洞深约20米,宽5米,分为前后两室,美观而适用。成无为在此绝佳场所修炼道行数十载,同时营建胜岩茶马古道、雕刻道教摩崖造像89窟(龛)780余尊,广植松柏万余株。矢志不渝,终成正果,留下千古传奇。

李焘营建“巽岩书屋”。巽岩书屋位于龙鹄山的半山腰,南宋史学家李焘营建。李焘字仁甫,号巽岩,宋代眉州丹棱人,唐代宗室曹王李明之后。宋代绍兴八年(1138年)中进士,朝廷任命他为成都府华阳县主簿,但他却没有急急忙忙地去做官,而是在龙鹄山创建巽岩书屋,边读书,边讲学,为家乡造贤育仕。李焘博览群书,慨然以史自任,一生著述弘富,其史学专著《续资治通鉴长编》是中国古代私家著述中卷㠸最大的断代编年史。

寻幽朝圣老峨山。老峨山是峨眉山的姊妹山,位于丹棱县城西20千米的张场镇境内,海拔1142米,幅员面积11.8平方千米,颇有峨眉山的架式。山中名胜古迹如金顶、舍身崖、九龙洞、万年寺等皆与峨眉山“同名同姓”,其间八十一洞天,登峰造极。民间传说先有此山,后有峨眉山,故名“老峨山”。老峨山是蜀中佛教名山,建寺于汉代,兴盛于唐宋;鼎盛时期有48庙36庵,僧侣千人。著名的马祖道一禅师、可正无碍禅师和禅慧大师曾在此参禅。老峨山自然景观绚丽多姿,有雄、秀、奇、险、幽之美,森林覆盖率高达97%,素有 “天然氧吧”之称。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神奇秘境九龙山。九龙山位于丹棱县城南15千米杨场镇境内,因金牛河岸有九座山峰延绵起伏,远看犹如九龙汲水故名。1994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四川省丹棱县九龙山森林公园”。公园占地面积3.8平方千米,以森林生态环境为基础,以千年古寺竹林寺为重点,主要景点有竹林寺、丞相湾、龙脊山、善讽亭、寨子岩等。龙脊山之雄、金牛河之秀、天坑地缝和一线天之奇、通天坡和寨子岩之险、竹林寺和丞相湾之古,被誉为“九龙山五绝”,是许多文人墨客心驰神往之地。

诗僧可朋与竹林寺。竹林寺初建于东汉年间,始称净众寺,唐代元和年间(806—820年)因寺周植竹林数百亩,修竹万竿成茫茫竹海而改名竹林寺。五代时期,丹棱城东人可朋披缁于竹林寺十八载,与卢延让、欧阳烔、方干、齐已、贯休结为诗友。可朋一生写诗千余篇,汇编成《玉垒集》,名篇《耘田鼓》震惊当朝。广政十九年(957年),后蜀皇帝孟昶赐钱十万、布五十匹奖励住持可朋。明代文学家杨慎《升庵诗话》云:“唐世诗人,射洪陈子昴、彰明李太白、丹棱僧可朋不相上下”。

幸福古村的幸福密码。幸福古村位于丹棱县顺龙乡幸福村,依山而建,面河而立,以苍萃的山林为基调,以红砂石为根基,以民居、古道、古桥、古树为代表。古村古在茶马古道穿村而过,古在难得一见的“千年银杏夫妻树”,古在清代石拱桥赵桥,古在散布在村落之间的石堰沟和土砖墙、木板窗、青瓦房老宅院,以及传承千年的农耕文明活标本。古村集合了生态的农场、古老的建筑、质朴的民宿、精致的书坊、特色的美食,构成了一个可以沉浸式体验的理想之地。这里是全国首批乡村旅游重点村、全国特色村庄、全省最美古村落、首批天府旅游名村等。2019年6月,幸福古村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历史村镇的未来”国际会议现场参观点。

传承非遗瑰宝 彰显丹棱底蕴

丹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目前有省级保护项目 4项,市、县级 30项,在这些非遗项目中,丹棱唢呐和丹棱冻粑备受世人瞩目。

丹棱唢呐。是中国民间唢呐南派支系之一,音质纯朴,或高亢如歌,或诙谐打趣,或如泣如诉,极富穿透力和感染力,最能抒发民间喜怒哀乐,最能表现天地间的生命活力,顺应纯朴的民风,是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宋代就有“鼓乐手举于道路,往来人家,更阑不歇”的记载;清代中期,丹棱唢呐为衙门拥有,以为官乐。清末民初时期,丹棱唢呐在民间广为流传。据《丹棱县志》记载:“新妇入门,鼓吹大作,鸣礼炮,男女交拜天地祖宗及其父母亲友,礼成。来宾入座,鼓吹复作”。1993年12月,丹棱县被乐山市人民政府授予“唢呐之县”,同时举办了丹棱县首届唢呐艺术节,吹奏人员达到3000多人,创造了“六上成都、十下乐山”表演的辉煌成绩。2003年,丹棱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唢呐艺术之乡”。2007年,丹棱唢呐被列入首批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被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评为“规模最大的唢呐演奏活动”;2010年举办的“中国民间唢呐英雄汇”聚集了十多个省、直辖市共75名唢呐选手参赛,这是一场精彩绝伦的唢呐盛宴。

舌尖上的美食:丹棱冻粑。丹棱冻粑用优质籼米、糯米、大豆等原料精制而成。经浸泡、磨浆、发酵、搅拌、用玉米叶包裹、蒸制、晾放等一系列传统工艺制作而成。现有口齿留香的花生冻粑、黑白分明的芝麻冻粑、养颜补血的红糖冻粑、美容益气的玫瑰冻粑等十多种不同的口味。

2010年,丹棱县委、县政府作出了振兴丹棱冻粑产业的决策,将“小冻粑”做成大产业,成立了丹棱县冻粑协会。2011年,丹棱冻粑荣获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国家原产地证明商标。2022年11月,丹棱冻粑制作技艺入选四川省第六批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参考文献资料:

1、《丹棱县志》丹棱县志编纂委员会,2000年6月第1次印刷。

2、东晋常璩著《华阳国志》。

3、木霁弘、周重林著《茶马古道的文化遗产线路》,云南大学出版社,2020年12月第一版。

袁蓉荪著《巴蜀石窟》,上海人民出版社,2022年10月第一版。

编辑:

四川文旅频道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为... 中国历史上的名将灿若繁星,数不胜数,他们中有年长者如黄忠,过六旬仍有万夫莫敌之勇,年轻者也有如霍去病...
全民阅读大会 | 从先秦到明清... 央广网太原4月23日消息(记者张洁)23日,随着第四届全民阅读大会的启幕,三晋大地书香愈发浓郁。阅读...
原创 如... 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很多的战争,但是最让人心痛的王朝就是清朝,毕竟中国也是领先世界的水平,在清朝...
原创 日... 1950年,随着毛主席的一声令下,20万志愿军扛着枪,雄赳赳气昂昂的跨过鸭绿江,到达朝鲜境内和朝鲜人...
原创 美... 自1949年建国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国力日益强盛,现在已经发展成为国际上最强大的几个国家...
《中国文物志》出版 我国文物行业第一部综合性国家志书——《中国文物志》近日由文物出版社出版。 《中国文物志》共分《总述 ...
原创 关... 关羽是在败走麦城之时,距离益州仅有二十里地之遥的地方,被吕蒙杀害的。那么既然马上就要到了益州了,益州...
玄武门之变,李渊无动于衷?其实... 一场精心策划的宫廷政变 公元626年,那年发生了一件大事,长安城内乌云密布。太极宫北门的玄武门内外,...
原创 唐...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就会有不一样的文化特点,这些特点往往又很好地反映出来当时社会的经济、政治、思想等综...
世界读书日|书籍的“演化”之路...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阅读的书籍。如今,我们可以在图书馆或自家的书桌前沉浸在散发纸...
原创 朱... 一个靠坑蒙拐骗发家致富的老板,到了年纪大了以后,开始做慈善了。那么你该怎么去定义这个人的善恶呢? 被...
原创 日... 人类在近代史上发生的,席卷全球的大规模战争只有 2 次。但就是这两次世界级大战,却给所有人类都留下了...
原创 为... 常看欧洲历史剧的话,不难发现西欧的城堡中有不少修建在山顶之上,这些城堡不仅外表雄伟坚固,而且地理位置...
原创 李... 小刘侃封神,接着跟大家侃! 在封神世界里,一个奇怪的现象,便是背叛纣王的人全都死了。 比如邓九公邓婵...
原创 最...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落下帷幕后,全球才算是有了步入和平发展的趋势...
原创 夏... 《——【·前言·】——》 古老的中国,像一本神秘的书籍,每一页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 翻开这本书的第...
原创 同... 在中国,临近春节,家家户户便忙碌着贴对联和门神,以祈求来年顺顺利利。自元代以后,民间所贴的门神就有了...
原创 刘... 刘裕已经掌握了大权,东晋的风头,也都被他吞噬,他为何还要对司马懿的后人,采取如此严酷的报复,甚至满门...
原创 李...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五月初二,南京城闷热得连蝉鸣都显得有气无力。77岁的李善长被锦衣卫反绑双手...
原创 国... 1950年,赛图拉哨所,迎来了我军的第一批守卫者。在这里距离镇子足足有15公里,因为海拔高耸且荒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