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好汉们的故事,到最后可太让人唏嘘了。您瞧,像林冲、鲁智深这些有本事、有武功,还带过兵、做过军队领导的人,要是不自然死亡,大概率就得“兔死狗烹”,被朝廷收拾了。
为啥这么说呢?梁山集团,那可是朝廷的心腹大患。皇帝书房的屏风上,就写着“淮西王庆、河北田虎、江南方腊”,宋江的梁山势力也在其中,还排在第一位呢。朝廷招安梁山,可不是因为欣赏他们,想把他们收为己用,实在是一时半会儿剿灭不了。您看历史上,李世民部下好多都是降将,岳飞还收编过曾杀死自己弟弟岳翻的杨再兴,可宋徽宗哪有李世民和岳飞那样的胆略、气魄和人格魅力啊?他把“山东宋江、淮西王庆、河北田虎、江南方腊”四大寇写在屏风上,就觉得自己“忧国忧民”了。
梁山被招安后,宋徽宗马上派他们去征讨方腊,这就是“一石二鸟”之计。方腊得剿,宋江也得除掉,让他们互相消耗,两败俱亡,这才是宋徽宗最想看到的。结果方腊是被灭了,可梁山集团也损兵折将,不过还是保存了一部分实力。这下好了,剩下的这些人,又成了朝廷的眼中钉。
宋江、卢俊义名望太大,声誉太高,直接被毒死了。吴用等人也被迫自杀。李俊他们只能远走他乡避难。只有像安道全、皇甫端、金大坚这些懂医术、会刻字,掌握非军事技能的人,朝廷才愿意接纳,他们才能善终。
还有那些早早表示要“归隐”的人,也能逃过一劫。比如柴进,辞官回家做老百姓;阮小七上缴官诰,带着老母亲打鱼为生;戴宗在岳庙出家,天天虔诚侍奉香火;武松在六和寺做了清闲道人。
林冲、鲁智深、武松三个人,都留在了六和寺。这三个人武力高强,呆在一块儿,很容易形成一个团体,朝廷肯定会起疑。在收拾了宋江、卢俊义之后,朝廷下一步肯定要对他们动手。所以,这个三人集团必须得拆开,而拆分的方式很残酷,不是生离,就是死别。
那这三个人,谁生谁死呢?鲁智深必须得死。他这人太肆意随性了,在五台山的时候,吃狗肉、闹禅林、醉打山门;在大相国寺,又纠集一帮地痞无赖,跑去帮林冲打架。他就算留在六和寺,也保不齐哪天纵酒闹事,再起风波。
林冲呢,他虽然不惹事,但最不懂得躲事。他几次被人陷害,几乎都是靠外力才躲过一劫。野猪林靠鲁智深救他,沧州城靠李小二通风报信,草料场是因为一场大雪压塌草厅,他才侥幸没死。上了梁山被王伦排挤,也是晁盖等人来了,他才有底气火并王伦,争得立足之地。就算在六和寺,他以为自己能置身事外了,可朝廷官府还是会盯着他、迫害他,关键他还完全不懂怎么小心避险。所以作者安排他风瘫半年后去世,好歹算是自然死亡,比起宋江、吴用、卢俊义,他真不算“惨死”了。
武松就不一样。他也爱喝酒,但为人精细,知道怎么避险。他在六和寺向宋江告别时,就把身边的金银赏赐都给了六和寺的和尚,先送上一大笔钱,收买了他们。以后就算有点小不检点,和尚也会帮他遮掩。林冲、武松、鲁智深这个三人集团,死了两个,只剩下武松一个残疾人了,朝廷这才肯网开一面,还“赐钱十万贯”,这其实就是和武松签了个协议,花钱买他安分守己。
武松这人挺会用“钱”办事。他当初用打虎得的一千贯赏赐,分给众人,换来了阳谷县都头的身份;后来把“身边金银赏赐”给六和寺,换了个“清闲道人”身份;现在拿着这十万贯,也足够保后半辈子平安了。
林冲和鲁智深也不是小气的人,也舍得花钱,可鲁智深的钱,宁可请大相国寺那帮“破落户”吃饭,当他们的首领;林冲向沧州牢城营差拨行贿,还得先大骂人家一顿才给银子,他俩花钱都花不到点子上。花钱买平安,这是武松在市井中摸爬滚打练出来的智慧,同样勇力出众的鲁智深和林冲,可没有这本事。从梁山好汉们的这些归宿,就能看出当时朝廷的狠辣,也能看出不同人物性格带来的不同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