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胤礽被废太子的这个事情,在清朝历史上也是一件争议极大的事情,当然,历史如果依靠某种权威形成一言堂,那就不是真正的历史,有争议才有讨论,才有思考,才有进步。
在胤礽被废太子这件事上,还是充满着遗憾的,胤礽,康熙最疼爱的皇子,早在一岁半的时候就早早的被立为太子。
但他却两次被废掉,那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他经历了这样的大起大落呢?
自古明君太子都很难!很难!太难了!
当太子是一件十分凶险的事情,如果有心人以大数据的方式统计的话,我相信太子的死亡率是远远高于其他太子的。
其实我们放眼历史,会发现明君的太子更不好当,实在是太难了,中国历史上的明君,首推“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秦皇和宋祖没有太子咱就不说了,咱就来讲讲汉武帝和唐太宗。
汉武帝的功劳咱就不说了,他的儿子太子刘据,历史口碑还不错,又是卫子夫的儿子,可以说是根正苗红,汉武帝因为宠爱小儿子刘弗陵,都不敢明目张胆的废除刘据,最后搞出了一个巫蛊之祸,逼得刘据先是造反,最后自杀。
唐太宗李世民,也是公认的明君,他的第一个太子李承乾是长孙皇后的长子,自幼有名师辅导,被李世民当作接班人来培养,然而李世民宠爱另一个儿子李泰,给李承乾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最后也是被逼造反,失败后郁郁而终。
很多历史学者对于刘据、李承乾一类的太子评价并不高,其实如果仔细想来,这个并不能怪他们,明君的太子真的很难当。
这些功名显赫的父辈为了获得皇位都曾大费周折,因而他们对于手中的权力,和皇位的霸占欲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即使他知道这个位置迟早是你的,但我现在还坐在上面,那就是至高无上的,你除了尊重,不可以有丝毫歪念头,你虽然是我儿子,但更是一个大臣。
与此相矛盾的是,这些功成名就的父辈对他们儿子的期望又特别高,希望太子能延续自己的思想,不能有别的想法,采用他的治国之道。
有些时候并不是太子无能,而是明君的晚年太昏庸。
康熙的太子胤礽有着怎样的经历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胤礽和汉武帝的太子刘据,唐太宗的太子李承乾都有着类似的经历,类似的环境,甚至同样的苦恼。
胤礽的父亲康熙,也是“千古一帝”的存在,在功绩上并不比秦皇汉武差不多,至少在康熙看来是这样的。
康熙八岁登基,十六岁亲政,除鳌拜,平三藩,击败沙俄,收复了台湾,亲征葛尔丹,他的一生,是不平凡的一生,是战功显赫的一生,有一个这样的爹,想想都难。
在这样的光环下,胤礽必然活在康熙的影子里,如果你循规蹈矩,他会觉得你没有成绩,如果你意气风发,想要干一番事业,他会觉得你是瞎折腾。
其实,抛开康熙不说,单说胤礽,其实也是一个很不错的太子。
作为清朝唯一公开册立的太子,胤礽也并不是一无是处,从出身上来说,其母亲是贤良淑德的典范,是孝庄太后钦点的皇后唯一人选,虽然难产而死,但是正因为如此,康熙更是格外恩宠胤礽。
清朝的皇室教育堪称中国历史上最完备的教育体系,比唐朝、明朝的储君教育不知道强了多少倍,清朝皇子,六岁就得上学,甚至早上三点就要到书房,每天的功课安排的满满当当的,在这样的教育体制下,想要不优秀也很难。
胤礽十二岁的时候就可以熟练使用满蒙汉三种语言,精通马术,四书五经也基本都熟读了,这样的太子,从古至今也并不多见。
胤礽做了将近40年的太子,为什么会被康熙废掉?
前面已经说到了,胤礽是足够优秀的,由他继承皇位,其实也是没什么问题的。
在说到胤礽被废的时候,很多人说,包括康熙都认为是胤礽不懂做人,在父子相处方面有所欠缺。
并且举了两个例子,第一件是胤礽十八弟从病重到病死,胤礽没有表现出丝毫的难受和心疼,被父亲康熙称作薄情寡义。另外一件,是说有一次康熙病重,胤礽不但没有去照顾康熙,反而经常在帐篷外监视,被康熙当作,只要康熙一死,胤礽就可以继承大统。
正因为如此,康熙认为这样的人是不适合担任皇帝的。其实,有一种以为是你以为,这压根就是康熙内心自己的想法。
真正根本的原因,就是胤礽当了40年的太子,你都不死,不死还不禅位,你这不是要难为死自己的儿子吗?
胤礽当时已经40多岁了,如果身体不好一点,说不定哪一天就先走一步了,熬死儿子的皇帝并不是没有,乾隆活了88岁,把自己年长一点的儿子全熬死了。
皇帝年老,储君形成势力,这才是康熙废掉胤礽的本质问题,太子胤礽久居储君三十六年,形成了自己的利益集团,严重的影响了康熙的最高权力。
我国古代大一统的政权下,是高度的皇权专制,绝对不允许出现二元政治,只要出现二元,不是老子干掉儿子,就是儿子干掉老子,这样的例子在历史上不断的上演,赵武灵王被自己的儿子活活饿死,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弑兄逼父,李隆基为防太子,一日杀三子,这都是血淋漓的教训啊!
所以即使是号称“千古一帝”的康熙,也不能免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