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是世人对大明王朝独有的评价,正是因为大明王朝如此的有风骨,所以明朝的灭亡至今,也仍是诸多历史迷心中的一大遗憾!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就在明朝灭亡前的24个小时里,发生了两件奇怪的事情,如果这两件奇怪的事情没有发生的话,那明朝说不定就不会灭亡了,那当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第一件事是朱由检不接受李自成的投降。
虽然说朱由检本人在治理朝政方面并没有太大的才能,但是他却是一位勤于政事的明君,在他继承皇位之前,明朝经历了长时间的党派之争,财政亏损和宦官当道,所以当他接过皇位之时,这个国家早就已经千疮百孔了。
聪明如朱由检,他当然知道国家的危难,他也用了很多办法阻止明朝的衰亡,可惜天公不作美,在天灾的影响下,民间反王四起,就连东边的满人也频频来犯,给国家造成了极大的动荡。
由于明朝北边有坚固的长城和袁崇焕等几位大将,所以努尔哈赤暂时还没有跨过长城,就在崇祯皇帝一心对付关外的满族人的时候,民间出现了几路反王,而其中势力最大的就属闯王李自成了。
李自成是一个特别有战略头脑的人,他宣布起义之后,很快便集结了一大群兵力,接连攻破数城,直逼北京。
眼看着他马上就要攻破北京城了,坐在皇宫中的崇祯皇帝也慌了神,就在崇祯皇帝做最后的挣扎的时候李自成做出了一个谁都没有想到的行为,他居然派了一个使者,去向崇祯皇帝传达自己想被招安想法。
李自成说如果皇帝愿意的话,他可以放弃进攻,帮着明朝朝廷一起攻打北部地区的努尔哈赤的军队。
按理来说,有这样的好事,崇祯皇帝肯定是要马上答应的,可崇祯却一口拒绝了他,这是为什么呢?
大明王朝的灭亡是无数人心中的悲痛,有人说明朝亡于万历,有人说明朝亡于嘉靖,还有人说明朝亡于崇祯。
就在明朝灭亡的24个小时里发生了两件怪事,如果崇祯皇帝能够把握这两个机会的话,那或许明朝就不会灭亡了。
李自成兵临北京城下后,派了一个使者去向皇帝表达招安的意思,他派去的使者对皇帝说,要想让闯王李自成听命于朝廷也可以,朝廷必须要把西北地区割给李自成,并允许他自立为王,除此之外,他们还狮子大开口,向朝廷索要百万两白银来犒赏三军。
当然,在向皇帝提出这些要求的时候,李自成也许诺了一定的好处,他说只要皇帝愿意接受他的条件,那他就会誓死效忠朝廷,并帮助崇祯皇帝镇压其他的起义军,以及北部地区的满族人。
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是非常看重气节的,明朝的皇帝所接受的也一直都是“犯我国土者,虽远必诛”这样的理念。
所以当崇祯皇帝听到这些条件之后,他几乎是想都没想,就立即拒绝了李自成。
得知崇祯皇帝如此不留情面,李自成恼羞成怒,立即命令士兵攻城,彻底拿下了北京。
如果问你最喜欢的朝代是什么?相信很多人的答案都会是明朝,明朝是大家公认的最有骨气的朝代,就是因为朱家子孙如此的有骨气,所以才发生了第二件诡异的事情。
这件事情发生在李自成即将攻入城内的时候,一般情况下,外敌进攻京城的时候,朝臣们都会向皇帝谏言,让皇帝避其锋芒,跑到离乱臣贼子远一点的地方韬光养晦。
按理来说,早就得到消息的崇祯皇帝也应该和宋朝朝廷一样,跑到南方去维持统治,可是当时却没有任何一个朝臣来向皇帝谏言,这是为什么呢?
要想了解这件事情的答案,就要来聊一聊明宋两国开国皇帝的差异了。
宋朝的开国皇帝是赵匡胤,赵匡胤是靠着陈桥兵变,以极其不光明的手段夺得天下的,正是因为宋朝立国不正,所以宋朝朝廷的道德意识和气节意识,并没有明朝那么强烈。
而明朝则是由朱元璋起义开国的,朱家人世世代代所信奉的都是不投降的思想,靖康耻犹在眼前,南宋朝廷的悲剧仍旧在人们的耳边回荡,明朝的官员不知道如果提了迁都去南边这个建议,会有什么样的后果?
因此明朝的官员都不愿意去做那个历史的罪人,他们担心自己上了这个奏折,就会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或许崇祯皇帝也没有暂避锋芒的想法,因此他最终才选择自缢在那煤山之上,实现了君王死社稷。
看到这里,我们不免觉得遗憾,如果说崇祯皇帝当年选择南下,或许历史的走向就完全不一样了,不过这或许也是朱家子孙值得尊敬的地方,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崇祯皇帝,他做到了,不知道大家又是怎么看待这段历史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