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75年,蒋介石于台北去世。听闻此消息的毛主席,将自己关在屋里整整一天。作为一个与自己斗了二十多年的蒋公,两人之间有合作有纠纷,而到了最后,却只余一声叹息哀悼。
在我们的眼中,国民党失势是必然的。然而在蒋介石的眼中,却将其归咎于两个人,他们分别是李宗仁与米歇尔。
派系迭出,军阀相争
中华民国的建立,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主义制度,解放了人们的思潮,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然而,这短暂的胜利成果很快便被袁世凯攫取,并且妄图重新称帝。袁世凯去世之后,中华民国又陷入了军阀割据的状态。
吴国璋、曹锟、吴佩孚等人所代表的直系,段祺瑞所代表的皖系以及张作霖所代表的奉系军阀,成了此后近十多年历史上中国的主角。
为了入主北京政府,夺得大总统的职位,三大军阀时不时发动战争,致使民众不仅要承受西方列强的压迫,还得忍受内部战火不断的现状。
1927年,北伐战争结束,三大军阀基本被消灭。1928年底,张学良改旗易帜,将五色旗换成了国民党的青天白日旗,自此蒋介石基本上完成了中国的统一。
然而,伴随着此消彼长的状态,北方军阀的式微迎来的是南方军阀的崛起。李宗仁、白崇禧等人的崛起,又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李宗仁和蒋介石相爱相杀的一生
李宗仁白崇禧取代陆荣廷成为新一派的桂系军阀,主动加入孙中山于广州建立的国民政府之中,加入北伐的行列。
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李宗仁是其坚定的追随者,成为屠杀共产党人的帮凶。此后,蒋介石更是通过拉拢等手段,让李宗仁白崇禧归入国民政府之中,李宗仁成为国民革命军第四集团军总司令。
作为两个掌权者,和谐的场面并没有持续多久,蒋介石自然不能眼睁睁地看着李宗仁坐大,于是在1929年决定裁军,首当其冲的便是拥有二十多万兵力的第四集团军。
李宗仁一听,自然不乐意,于是率领桂系军阀和蒋介石打了一架,只可惜没赢,之后同冯玉祥联合也没能打赢蒋介石,李宗仁便一边发展广西一边进行迫害中国共产党的行为。
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爆发。身为军阀的李宗仁,也加入了这场挽救民族危亡的抗日战争之中,他所率领的第五路军,在1938年指挥了徐州会战,并且获得了台儿庄大捷,极大地打击了日军嚣张的气焰。
也正是在这期间,李宗仁与蒋介石达成了表面上的和平,外敌当前,内斗毫无必要。在台儿庄战役之中,不仅李宗仁、白崇禧等人负责指挥,蒋介石甚至在战役最激烈的时候亲赴战场提高士气。
可以说,在抗日战争时期,不仅李宗仁与蒋介石和解了,全中国坚持抗日战争的人都与之前的爱恨情仇所和解。
然而,抗日战争胜利之后,曾经的矛盾便再次凸显出来。随着解放战争的进行,国民政府危在旦夕,蒋介石被逼下野,李宗仁成为国民政府最后一任总统,直至1950年蒋介石在台湾再次就任总统职务。
在蒋介石眼中,李宗仁前期是一种威胁,严重影响国民政府的统治。在后期,又是一个不听话的老顽固,解放战争时期李宗仁多次接受他的命令却不为所动,导致国民政府三大战役全败,最终溃不成军。
因此,李宗仁是国民政府的“罪人”。
叨叨不停的马歇尔
另一个让蒋介石称之为罪人的便是来自美国的马歇尔。中华民国与美国的关系,在近代也是一个非常值得讨论的话题,亲美似乎是国民政府一贯以来的作风,然而他们的关系并不是那么单纯。
中华民国与美国,不过是在利益上有所图罢了。抗日战争,也是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美国需要中国拖住日本侵略的步伐,因此予以中国物资援助以及军事援助,两者是互惠互利的关系。
而抗日战争结束之后,美国为了确保在中国的一定利益,自然选择支持国民政府。然而,与蒋介石欲将共产党除之而后快的迫切想法不同,来自美国的马歇尔建议蒋介石不要将共产党逼迫得太紧,可以适当让步。
于是,这样一个和他唱反调的马歇尔,也成了他所写的“罪人”之一,事实上米歇尔根本无法决定国民政府的一切行为。
尾声
抗日战争之后,全国上下一致请愿拒绝内战,并且在共产党的积极主动之下促成了重庆谈判。但是蒋介石一边签订双十协定,一边积极准备内战,这与民众的厌战情绪极不吻合。
更何况,在国民政府统治区域内,通货膨胀日趋严重。普通民众苦不堪言,四大家族却逐渐发展成官僚主义资本,足以证明这样的国民政府从来都不是人民大众的选择。
因此蒋介石的失败是必然的,他自己要担主要责任。蒋介石所写的罪人,不过是为了自己的失败找借口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