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前的文章中,作者和大家聊了一系列关于清朝与明朝的一系列大战,例如浑河血战、萨尔浒大战、宁锦大捷等等。今天,我们聊聊清朝与准噶尔部之间的和通泊大战。此次大战中,清朝出动了1万余八旗精锐西进。结果,陷入了准噶尔部军队的合围。最终,只有2000多人突围,清朝7000多人全部打光。今天,我们就聊聊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聊聊清朝与准噶尔部之间的较量。蒙古各部,大体上分为了漠南蒙古各部、漠北蒙古各部、漠西蒙古各部。在清朝崛起的过程中,具体来说,在皇太极在位时期,通过军事打击和联姻、拉拢,逐步控制了漠南蒙古各部。到了康熙皇帝在位时期,又逐步控制了漠北蒙古各部。但是,漠西蒙古各部,清朝一直鞭长莫及。
漠西蒙古各部,大体上就是当代的内蒙古西部、新疆和中亚的部分地区,面积辽阔。在康熙皇帝在位的前期,漠西蒙古各部中的准噶尔部,逐步崛起,先后平定了其他部落,出现了准噶尔部独霸西北的局面。公正客观的说,准噶尔部确实强悍,能够向西进攻哈萨克汗国、向北抵御沙俄南下、向东进攻漠北蒙古各部,堪称不可一世。
康熙皇帝在位的中期之前,忙于平定三藩之乱、驱逐沙俄军队等事情,没有精力与准噶尔部开战。1690年,清朝与准噶尔部之间,爆发了著名的乌兰布通大战,成功击退了准噶尔部的进犯,但仅仅是击退而已。1696年,双方又爆发了著名的昭莫多大战。准噶尔部大汗噶尔丹,成为了历史。
在此之后,准噶尔部先后在策妄阿喇布坦、噶尔丹策零的统治之下。清朝虽然击败了准噶尔部,但无力彻底平定西北。毕竟,大规模的军费开支,让经济并不富裕的清朝,不堪重负。因此,从康熙皇帝在位的后期开始,截止雍正皇帝在位的前期,清朝与准噶尔部之间,处于半对峙、半和平的局面。只要准噶尔部不主动进攻,清朝也不会发动大规模战争。
1727年,准噶尔部大汗策妄阿喇布坦去世,年轻的噶尔丹策零继位。对于雍正皇帝来说,认为这是彻底解决西北的大好时机。一方面是准噶尔部内部并不完全稳定,另一方面是清朝进行了长时间的休养生息,拥有了一定的家底。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雍正皇帝决定,对准噶尔部主动发起进攻。后来的事实证明,雍正皇帝在错误的时间,发起了一场错误的战争。
因为,这一时期的准噶尔部,堪称名将辈出。仅仅是大策凌敦多布、小策凌敦多布,就是非常难啃的硬骨头。例如今天的和通泊大战,就是小策凌敦多布指挥的。为了进攻准噶尔部,清朝采用了两路夹击的战略。其中,北路军总计23000多人,由傅尔丹率领。西路军总计26000多人,由岳钟琪率领。不得不说,岳钟琪横跨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战事。
1631年,准噶尔部军队,开始主动进攻傅尔丹的北路军,并且“战败”。清军通过审讯“俘虏”以后,获得了一系列的假情报,认为准噶尔部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此时的准噶尔部,就是一栋四面漏风的破房子,只要自己踹上一脚,立刻就会土崩瓦解。最终,西路军统帅傅尔丹集结了1万余精锐部队,决定向准噶尔部发动突袭。
万万没有想到,这是准噶尔部将领小策凌敦多布的陷阱。小策凌敦多布在清军的必经之路博克托岭,埋伏了2万军队,等待清军进入埋伏圈。1631年6月20日,在准噶尔部军队的一再引诱下,清朝军队最终进入了小策凌敦多布的埋伏圈。清朝军队没有数量优势,再加上被突然合围,陷入了非常被动的局面。上述1万余清军,属于精锐部队。
发现自己被包围以后,反应非常快,迅速开始组织力量突围。准噶尔部军队,虽然拥有兵力优势,但在短时间内,也无法彻底消灭上述1万余清军。在三天时间内,双方一直处于突围、反突围的过程中,展开了反复血战。截止6月23日,残余的清军军队,突围到了和通泊,重新结成了阵型。不过,准噶尔部军队再次追击而来,并且再次将清朝军队合围。
最终,清军只能再次血战、突围。1万余清军精锐,只有2000余人突出了包围圈,清军总计损失大约七八千人。此战,清军的损失非常大,常禄、巴塞、查弼纳、马尔萨等将领阵亡,海兰、定寿、岱豪、苏目等将领自尽。历经此次大败之后,雍正皇帝放弃了进攻准噶尔部的想法,开始重新进入战略守势。
与此同时,准噶尔部也没有足够的力量,打破清朝的防御体系。毕竟,清朝在人力物力方面,拥有绝对的优势。最终,双方进行了和谈。截止这一阶段,雍正朝余准噶尔部之间的战事,基本结束。在准噶尔部铁板一块的情况下,清朝确实对准噶尔部无可奈何。
关于清朝统治时期各方面战役的一系列故事,还有很多。作者在以后的文章中,和大家慢慢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