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一考生带了一麻袋馒头参加考试,康熙看完文章后:你是状元了
迪丽瓦拉
2025-09-01 06:34:37
0

科举制,是古代中国选拔人才的一种特有的制度。

自隋朝开始,到清朝结束,历经了一千二百多年。

科举制让一些底层的老百姓有了机会做官发财,穷人家的孩子通过读书也可以当上大臣,

是促进社会阶层流动的一种非常好的选官制度。

今天我们要说的就是一位状元考生。

他扛着装馒头的麻袋参加殿试,康熙看了他写的文章后,当即说:“你就是状元了。”

这位让康熙佩服无比的考生是谁呢?

他就是李蟠。

古代科举制

首先,我们来看看古代的科举制度具体是怎么样的。

科举制度的起源众说纷纭,

隋唐都有。

汉朝时为“察举制”和“征辟制”

,要求选官推荐有类似孝顺、有上进心这样品质的人。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创立了九品中正制,

一开始以出身和品格等标准来划分官员等级。但是这种制度最终导致士族们垄断上品官员,民间普通老百姓没有做官的可能。

隋唐时期开创了进士科,此后,科举制度逐渐成型,

在未来的一千多年间没有太大的变化。而明清时,就出现了我们所熟知的“八股取士”。当时的考生们写作文都是一样的结构,叫做“八股文”,而且题目内容都是以南宋以后盛行的程朱理学为主,只讲究课本上的知识,缺少实用性和灵活性,因此常常被人诟病。不管如何,科举制度依旧会随着时代的需求而变化发展的。

接着,我们来谈一谈其中的考试。众所周知,科举制第一级考试为乡试。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参加乡试。首先,

要先考上太学处或者国子监,考上后就是秀才。

之后在太学处或国子监学习,就被

称作生员或监生

。以这个身份通过了科考、岁科后,才有资格参加乡试。如果连太学处都没考上的话,就被

称作“童生”

如果一个人到了中年或者白发苍苍的年纪还没通过科考要怎么称呼他呢?答案还是童生。因此,

一把年纪还考不过科考,和其他孩子一起被人叫做“童生”的话,那是很丢脸的。

获得了乡试的资格后便可以参加乡试,如果

过了就是举人,没过就要再等三年参加下一次乡试。中了举人后就可以参加第二年的会试,举人们要自费盘缠进京赶考。

会试录取后,就成为贡士,其中第一名成为会元。当上

会元

可以说是全国第一了。会试时,

考生单独在一间被锁上的小屋子里应考。吃和睡都在屋子里。

通过了会试后,就可以参加下一个月的殿试了。

提到殿试,就不得不说武则天。武则天对科举制也有很大的贡献,

她开创了殿试和武举

。可以说,如果没有她,科举制不会有后来宋元明清的发展。

殿试,顾名思义,举办地点就在宫殿里。宋仁宗之前的殿试实行淘汰制,引起了很多考生的不满。

这些考生读了那么多年的书,千里迢迢来到京城,还考过了会试,结果却在最后一步被淘汰。那是多么地

可惜

遗憾啊。因此,

那些被淘汰的考生心中不满,转而投奔到与宋朝对抗的西夏去,导致宋朝人才流失。

因此,宋仁宗废除了淘汰制,只要过了会试,殿试就没问题。而殿试结果的排名又分为三甲。

一甲有三名,状元榜眼和探花;

二甲为进士出身、三甲为同进士出身,二甲和三甲的第一名都叫做

传胪

从这个过程可见,古代考科举实在是非常难的一件事,能当上进士那绝对是人才中的精英,可谓是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清朝状元李蟠

而我们今天要说的就是清朝的一位进士李蟠。李蟠是江苏徐州人,由于明朝末年战火连天,为了躲避战乱,祖上把一家从河北迁到了江苏。祖父曾经是明朝末年的举人,因此对教育十分看重。李蟠从小就接受良好的教育,当然也是以科举考试为目的。

李蟠天资聪颖,从小又有好的老师指导,因此很顺利地通过了前面的考试,来到了会试。前面说到,会试是在一间小屋子里作答题目,而考试时间有3天。

李蟠为了这三天能够有精力应考,带了足足一麻袋的馒头。

一般考生没有像李蟠这样带一麻袋食物的,因此看到他扛着一麻袋,都笑话他。而李蟠本身性格稳重,对于他人的笑话并不放在心上。而是进了考场准备考试。

他为了减轻压力,一边啃着自己带的馒头一边写字。

他并不紧张,心态很稳,因此速度也有点慢。最后一场考试时,别人都写完交卷了,他才写了个开头。

不巧的是,他把自己带的36个馒头都吃完了,

无奈之下他只能求助于考官。考官也不会刁难人,这也不是作弊,因此马上给他拿来了水和馒头。

好在李蟠本身实力够硬,一番折腾后还是在时间截止前把题目做好了。不出所料,李蟠顺利地考上贡生。之后,就是殿试了。

大殿上,皇帝看到李蟠的文章时,不禁哈哈大笑起来。原来是他想起官员在汇报会试情况时,报告了李蟠馒头吃不够还向监考员要馒头的事情。

紧接着,康熙又仔细看了李蟠写的文章,发现他写得既有思想深度又有文采,是一篇很不错的文章。

当即赐李蟠为状元,

而李蟠也完成了自己的目标。此时,考生中有一位叫姜宸英的,觉得李蟠是投机取巧,用吃馒头的事来引起皇帝的注意,因此写了诗讽刺他:“一般难学处,三十六饽饽。”因此,

李蟠也被称为“饽饽状元”。

结语

虽说古时的科举制考试不容易,但是科举制选拔的是官员,是未来帮助国家发展的人,因此程度如此复杂困难倒也是应该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为... 战国时代,七雄争霸,这是战争的时代,也是武将发挥的舞台,对于廉颇这个人,想必熟悉历史的朋友,都是十分...
原创 岳...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从古至今都有许多的帝王在财政上煞费苦心,秦始皇统一度量衡,汉武帝...
印度莫卧儿帝国的女战士:乌尔杜... 莫卧儿禅那的理想化形象,纸上不透明水彩画,作者未知,莫卧儿印度,约 1700-1710 年。 由布...
原创 皇... 皇帝在我国的历史上是最高统治者,权力的集合体,向来都是说一不二的,掌管着平民百姓的生死大权。而在历史...
原创 7... 这是一支曾盘踞中国东北,长达近40年的“恶魔”部队,这是一支曾号称日本陆军精锐的部队,也是一支在中国...
原创 宋... 开门见山,青楼是古代社会的风月场所,是文人士大夫久居不腻之地。要问青楼为何如此吸引人,因为里面住着一...
原创 杜... 杜淹(?-628年),字执礼,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唐朝宰相,隋朝河内太守杜征之子。贞观 名相 ...
原创 宋... 又到了一年里最难熬的冬天,现代的我们一到冬天,可以穿上羽绒服,家里有空调地暖,睡觉盖的都是棉被。除了...
原创 独... 问一个问题:南美洲有发达国家吗?有人说,巴西。巴西和中国一样,是一个大的发展中国家。阿根廷就更是发展...
原创 隋... 隋末乱世,烽烟四起,天下群雄逐鹿中原。 在这片血与火交织的土地上,窦建德以其独特的“仁义”形象,成为...
西魏是如何在宇文泰手中发展起来... (玉壁之战) 距离邙山之战已经过去了三年。 这三年的时间里,高欢无时不在想象着自己重新集结大军,再次...
原创 清... 爱新觉罗家族仍然有后人,而且数量不少,由于现在的清东陵、清西陵属于共和国的财产,这些爱新觉罗的人已经...
原创 这...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我国紧急进入全面抗战时期。 为了更加有效的抗击侵略者的入侵,该年...
原创 清... 看清宫剧,大家会不会有这么一个疑问:“为什么清朝时期的人要将前面的头发剃光,在后面留个小辫子呢?”难...
原创 原... 先不说司马错,先讲点别的,在影片精武门中,陈真后来明白了船山为何是黑龙会第一高手,论杀人手段,船山比...
原创 韩... 韩信和白起,都是军事奇才。都是智勇双全、能征惯战的战略家、军事家。战必胜,攻必取,他们都是。两人都是...
原创 鳌... 大清王朝的顺治、康熙两代皇帝都是年幼继位,为了国家的发展,都配备了辅佐之人。而辅政大臣的人选十分重要...
原创 清... 当褪色的玻璃底片遇上现代颜料,清末高官的面容在百年后再次鲜活。这些被历史漂白的身影,正透过数码调色板...
原创 同... 国人素有清官情结,其中最常被人提起的清官就是海瑞和曾国藩。 什么官才称得上是清官?在国人的眼中,是清...
原创 国... 1939年冬,国军第六十三军一八六师一一七旅一〇九六团奉命驻扎在广东从化下和洞一带。 12月16日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