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中国人大概都能随口说出《三十六计》中的几个计策,《三十六计》顾名思义总结了我国古代36个兵法策略,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结晶,在世界范围内都大受欢迎,是全人类的文化遗产。
三十六计中最富有戏剧性,也是最惊险的莫过于空城计了。空城计对使用者的心理素质有着极大的考验,明明自己身后没有兵马,但还是要在敌人面前做出云淡风轻的样子,换句话说,使用空城计的人得是个影帝或影后。
最著名的空城计案例当属诸葛亮对司马懿的那次,诸葛亮静坐在城楼上抚琴,司马懿怀疑有埋伏,手握大军而不敢进攻,最后只能撤军。其实,现在想想,怪不得司马懿会撤军,当时城楼上的那两个书童就是最大的疑点。
空城计
诸葛亮有着卧龙之称,性格也是十分谨慎,为什么会想到用这么惊险的空城计呢。其实都是不得已而为之,当时的情况是蜀汉对战曹魏,本来蜀汉胜券在握。但是,诸葛亮偏偏安排了马谡去守要塞街亭。
马谡没能守住这么个军事要地,导致蜀汉丧失主动权,诸葛亮也陷入了尴尬的境地。诸葛亮领导中军,本来有着马谡做屏障。结果马谡兵败,都是老弱病残的中军就暴露在了曹魏的视线下。
赵云远在陇西,如何也不可能及时带着增援赶来。诸葛亮只能靠自己了,西城内只有几千的老弱病残,正面硬抗敌人是绝对不行的。然而,撤退也来不及了,战不能战,退不能退,如此绝境之下,诸葛亮还是想出来对策,不愧卧龙之名。
诸葛亮想出的计策就是空城计。他打定主意,施施然地让人打开了城门。也是因为诸葛亮德高望重,大家都很信任他,不然是绝不会执行这个看似荒唐的命令的。诸葛亮让士兵们都不要慌张,至少不要把情绪表现在脸上,告诉他们自己已经有了对策。源于对丞相的信任,大家都安定了下来。
诸葛亮一看士兵们都得到了安抚,这就开始着手实施计划了。他先是选了几个士兵,让他们作老百姓打扮,在城门口洒扫,一定要不动声色,无论发生什么都淡定处事。
诸葛亮自己则是带着两个书童,登上了西城的城楼,焚香弹琴,无比自然。司马懿带着大军兵临城下时,看到的就是这样一番画面,城门大开,诸葛亮静坐在城楼上抚琴,熏香袅袅,丝毫不受大军的影响。城门前还有几个百姓正在洒扫,神色平静。司马懿带兵多年,对士兵的体态动作十分了解,他一望即知这些人都是士兵改扮的。
多疑反误事
敌人已经兵临城下了,却还是不慌不忙,自己有闲情逸致弹琴,城门也是直接洞开,似乎邀人进入。司马懿和诸葛亮是多年的对手了,他看到这反常的一幕,意识到其中必有蹊跷,绝非表面那么简单。
于是,就出现了奇怪的场面。明明城门是开着的,也无人迎战,可是占尽优势的攻城一方反倒按兵不动。这是司马懿下的命令,他让军队暂且不要轻举妄动,自己沉吟思考,诸葛亮的意图究竟是什么。
诸葛亮是个聪明人,这一幕必定是他想让自己看到的。那么背后有什么目的驱使呢。城门大开,也不见应敌的人马,似乎释放着司马懿应当长驱直入的信号。可是,诸葛亮一向都是谨慎为上,如果城中真的没有兵马,他怎么可能会这样呢?他一定是预先在城内设下的伏兵,只等司马懿的兵马已进入,就发起攻击。
看看诸葛亮抚琴的闲适姿态,司马懿越想越觉得是这么回事,自认为看透了诸葛亮计策的他,经过多番权衡,最后还是选择下令大军撤离。他不知道的是,诸葛亮预判了他的预判,用心理战术化解了危机。
诸葛亮能奇迹般地反败为胜,都是因为他做到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他了解司马懿的个性,因此为他量身定制了此计。司马懿性格中有个很强烈的特质就是多疑,说好听点就是谨慎。
如果不是因为这一点,他也不可能达成三国归晋的成就,成为最后赢家。因此,在局势不明的情况下,司马懿选择了谨慎为上。如果此时撤军,他不能扩大战果,但可以可以保全实力,不会损失什么。可是如果贸然进攻,反而可能承受重大损失,对司马懿来说做选择还是很容易的。
这个故事来自于《三国演义》,名字就已经说明了,这书并不完全忠于历史,而是有着作者的改变和戏说。空城计的故事就是罗贯中改编出来的,《三国志》里就没有相关记载。据说,罗贯中是从裴松之记载的“条亮五事”中获取的灵感。
事实上,这所谓的“条亮五事”被认为是裴松之为了神话诸葛亮而编出来的,在正史中无迹可寻。陈寿在编纂《三国志》时也对其进行了批评,认为纯属捏造,弃而不用。
最大疑点
诸葛亮使用空城计的真假有待商榷,不过《三国演义》中司马懿的确是中计退兵了。这事可能是艺术加工的产物,不过罗贯中落笔不会不讲逻辑,司马懿撤兵是有原因的,因为他发现了一个最大的疑点——城楼上诸葛亮身边的两个书童。
司马懿在举棋不定之际,不是没有考虑过诸葛亮虚张声势,其实已经是强弩之末,毫无抵抗能力。可是,司马懿看了看那两个书童之后,就打消了这个想法。司马懿了解诸葛亮的才智,他有能力在强敌面前面不改色,虚与委蛇,故布疑阵。
可是,并非人人都是诸葛亮,有他那份临危不惧的气度。然而,诸葛亮身边的那两个小童却如此自然,陪伴在诸葛亮身边,似乎一点也不为自己的性命担忧。只有一个解释,那就是诸葛亮在城中埋伏下了大军,所以这些书童才能有恃无恐。
司马懿自认为发现了诸葛亮此计的最大疑点,也就打定主意,走为上了。司马懿自然想不到,这两个书童也是诸葛亮特意吩咐过的,他们以极佳的表情管理骗过了司马懿。
小结:
据说,司马懿退兵后,诸葛亮也意识到了两个书童发挥的巨大作用,特意给予他们嘉奖。诸葛亮惊才绝艳,能在山穷水尽时,想出办法,扭转乾坤,谋得一线生机,实属不易。所以,司马懿这一遭败在诸葛亮手下,其实不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