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毛泽东带领红军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开创了一段大迂回的战争奇迹,最后夺取了全国的胜利。
红军长征的时间:是从1934年10月17日从瑞金开始出发,经过强渡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经过民族地区,实行民族政策。最后在1936年10月22日到达陕西,与红二、红一方面军会师以后结束。
有趣的是,这条长征路早在八百年前就被忽必烈带领的蒙元大军所走过,八百多年前蒙古人也进行了长征。蒙古人也是爬雪山,过草地,夸越大渡河。经过民族地区实行民族政策。创造了另一段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奇迹,开创了一个辉煌的大元王朝。
红军长征是从江西瑞金出发,途径福建、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西藏、甘肃,最后在陕北胜利会师。而忽必烈的远征军首先在吉林、辽宁、内蒙古、集结军队,经过陕北,甘肃、西藏、四川,抵达云南,在灭了大理之后,北上贵州、湖南、湖北。
蒙元走的这条长征路和红军的长征路基本重合,只是一个他们从北往南,红军是从南往北,方向截然相反。时间跨度也是两年。忽必烈的这次远征十万军队,最后只剩二万多人。
1252年,蒙古帝国的大汗蒙哥在攻宋之战中,在四川、荆襄、江淮等地遭宋军顽强抵抗,于是他命令忽必烈率军绕道吐蕃,做攻灭大理国的远程奔袭之战,为尔后南北夹攻南宋创造条件。
1253年,忽必烈的军队集结在六盘山准备出发,八思巴到来。忽必烈与八思巴第一次见面,最初两人寒暄的很好,气氛融洽。八思巴虽然只有19岁,却见识不凡,忽必烈对他的言谈十分欣赏。随后忽必烈话锋一转:“我军欲进攻大理,请吐蕃为我军准备所需物资和兵差。”没想到八思巴直接拒绝:“吐蕃只是个偏远的小地方,地狭民困,难以满足您的需求。”
忽必烈听后大怒:“只不过要你们提供点物资和兵差,就这样推三阻四,不知道我们蒙古的虎威赫赫吗?”
八思巴却说:“既然如此,我也没有必要来到此地,请让我回家吧。”
忽必烈气得怒吼:“滚出去!”
两人僵持不下时,王妃察必劝慰忽必烈说:
“八思巴虽然只有19岁,见解却比许多老僧都要强,您不要将他赶走。很多事情可以慢慢商量。”
忽必烈认为察必言之有理。于是,又再次召见八思巴。这一次,八思巴讲了很多吐蕃的历史和典故。忽必烈茅塞顿开,对面前这个年纪轻轻的法王非常信服。从此,八思巴一直追随忽必烈,八思巴派人协助蒙元大军经过藏区。忽必烈也非常信任八思巴,给予了他无上的荣耀。
忽必烈率大军出萧关(今宁夏同心南),经六盘山集结于临洮(今甘肃),练兵备战。
同时,蒙哥命汪德臣率军入蜀,抵嘉定(四川乐山),配合忽必烈行动。
九月,忽必烈督军至忒剌(今甘肃迭部县达拉沟),分兵三路南进。
兀良合台率西路沿晏当路(今四川阿坝草原)而进;宗王抄合、也只烈率东路经茂州(今茂汶)趋会川(今会理西)以作牵制;忽必烈自率中路经满陀城(今四川汉源北)渡大渡河,沿古青溪道南下。
谋臣姚枢向忽必烈讲起了,北宋名将曹彬攻取南唐不枉杀一人,忽必烈在马上兴奋的喊道:“曹彬不枉杀一人,我也能做到,能做到。”
于是乎,忽必烈的大军翻山越岭,爬雪山,过草地,经过一年多的时间,于十一月初过大渡河,抵金沙江畔,忽必烈亲率大军以皮囊为筏渡江,到达丽江,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元跨革囊”。南征大军终于到达了大理城。
进攻云南的大理有三条路:第一条是东路,经湖北、湖南和贵州,沿四川盆地东侧进入云南;第二条是中路,向南翻过秦岭,穿过四川盆地后进入云南;第三条是西路,进入横断山脉,沿四川盆地西侧进入云南。
进入云南攻城前,忽必烈先派了三名使者进城劝降,大理国国王段兴智拒绝招降,把进城劝降的三名使者,直接被杀害。丞相高泰祥率军屯戍金沙江沿线,又遣将领高通率一部驻会川,抵抗蒙古军。
这时另一只蒙古西路军也进入大理军。兀良合台部在大理境内,招降了一些部落,从侧后攻击大理军主力。
高泰祥见处境危急,匆忙退兵大理都城,冯坚固守。大理城东濒洱水(今洱海),西倚点苍山,北、南有龙首、龙尾两关为屏障。高泰祥以重兵据咽喉要地龙首关迎战。
这时蒙古东路军先后渡金沙江与西路军会师与龙首关,合力攻击,全歼大理军主力,乘胜于十二月十五日占领都城。段兴智、高泰祥潜逃。
都城被攻占
之后。依照蒙古传统的报复手段,一定是采取屠城,为三名使者报仇。不过这次忽必烈没有屠城,把禁止杀戮的命令挂满了城内的大街小巷。
没想到,这种怀柔的政策,使得忽必烈接下来的行动异常顺利,很快就平定了云南。
。忽必烈底定云南后,任命赛典赤主政云南,从而开启我国行省制度的先河。。
。赛典赤努力改善云南的闭塞和落后局面。他治理了滇池水患,设计了农田水利灌溉系统,教人们用牛耕地,又执行轻徭薄赋的政策。《元史》记载:有一天,赛典赤去农民家访问。农民告诉他,亩产的一半是两石,可以给你们交一石的税。赛典赤笑了笑,说:要是这样,你们的吃穿都成问题了!每亩只收一斗就可以。农民听了,笑逐颜开
。
1279年,68岁的赛典赤谢世,被朝廷追封为咸阳王。在他去世的时候,昆明出现了万人哭巷的景象。
被征服的云南成为大宋腰眼上的一柄尖刀。南宋局面更加彻底糜烂,后来忽必烈消灭了南宋。这次万里征伐,从战略上来说彻底瓦解了中国乱世南北对峙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