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作为影响历史进程的伟大人物,他与劳动群众的血肉联系是至关重要的。那么,他为底层人民而奋斗的心理,从哪里来的?
按常理说,家庭比较富裕的孩子,一般不会为劳苦大众奋斗。他们往往想着的,是如何加强自己的社会地位,增加自己家庭的财富。显然,毛泽东的情怀,不属于这一类的思维模式。
任何由父亲母亲抚养的孩子,都会直接受到父母亲的深度影响。毛泽东继承了父亲的精明强干,但又激烈反抗他的压迫。而毛泽东的母亲给了他乐善好施的特性,使他一辈子都对穷人保持同心感。就这样,毛泽东的心理产生了强烈的为人民奋斗的反抗性。
01父亲对毛泽东的影响
毛泽东的父亲毛顺生,17岁就要支撑自己的家庭。为此,他还去湘军当过一段时间的兵。其中的艰辛,外人无法推想。经过岁月洗礼的毛顺生,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奋斗,再加上一些好运气,终于把这个家庭支撑起来了。
由此,他善于经营敢于发财,也养成了克勤克俭的精明刚强的性格。加上本来就有的暴躁脾气,所以他对毛泽东比较苛刻,在毛泽东很小的时候,就要求他干活,捡柴割草放牛,几乎力所能及的农活都是要干的。
不仅如此,他还要求毛泽东长大以后能像自己这样,做个精明强干的商人,并且为此展开各种诱导和培养。但可惜的是,每个人都有他的自体本性。与自体本性不相融的事情,都是强加于人的存在。
毛顺生对儿子没有平等的观念,他把毛泽东看作自己的私产。这样的情感和对待子女的态度,在那个时代是很普遍的。他对毛泽东说打就打,还说是为了他好,为了这个家好。
有一次,他们家里来了客人,毛顺生让毛泽东去忙着招呼客人的事情。虽然说招呼客人是很正常的,但是毛泽东更想去看书,所以就对待客的事情比较不上心。毛顺生感到非常愤怒,扬手就打了毛泽东。
脾气同样倔强的毛泽东,对此感觉到非常委屈,也难以接受。父子俩就展开了一场斗争,毛泽东气得要跳坑,来逼迫父亲学会尊重孩子。斗争结果,两人各让一步。从这个事例就可以看出来,毛顺生从反方向上,对毛泽东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
而毛泽东从这个过程中,也得到了成长,还弱小的他已经可以体会到,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唯有反抗才能改善自己的处境。由此产生的心理惯性,逐渐演变成稳定的心理基因,它对毛泽东长大后的事业追求产生了莫大影响。
从来不懂得对孩子要平等对待的毛顺生,导致了孩子以追求平等为目标的反抗。这在那个时代,很有些独特气味。父亲残酷对待毛泽东,结果产生了反向作用力。
毛泽东受到作为家庭剥削者的父亲的残酷对待,由此而来的切身体会,使他更加追求平等,更加在意普通劳动者的基本命运,对平等更加敏感,也更加具有反抗性。这种反抗性,在母亲那里得到另外一种培养。
02母亲对毛泽东的影响
同毛顺生比起来,毛泽东的母亲文素勤(文七妹)对毛泽东产生的影响更大,甚至是对他产生了心理奠基的作用。
作为普通的女村妇女,文素勤默默操持家务,抚养孩子。她接人待物非常具有宽容心,很淳朴善良,对其他人的悲惨遭遇极富同情心。当时的湖南,人们还是比较贫穷的。在饥荒岁月中,她经常拿出家中的藏米接济乞丐。不仅如此,她还有朴素的因果报应的信仰,要求孩子们一定要行善积德。类似的观念,无疑加强了对善良做人的内在期待。
文七妹的行为特性,对毛泽东产生了深远影响。母亲的言传身教,使毛泽东从很小的时候,就同情贫苦百姓,乐于助人。特别是如何对待乞丐这样的赤贫社会人的态度,将直接影响人在长大后对穷人和富人的交往。
厌弃赤贫者的人,会把富人当作第一核心对象来对待,他们往往嫌贫爱富。同情和帮助赤贫者的人,则会把他们的遭遇看作自己也可能碰到的处境,这样他们就不会看不起他们,反而会想办法帮助他们。由此,他们对待穷人的态度,将直接决定了他们与穷人之间相处是否有鸿沟,能否顺畅,能否同心共振。
所以说,文素勤这种对穷人的深刻同情,对毛泽东后来成长为人民领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塑造作用。母亲的乐善好施对毛泽东在心理上产生了铺垫根基的作用,它构成了毛泽东后来一切价值观的发源地。正是因为对贫苦老百姓有着深深的同情,他才会带领工人和农民起来闹革命,寻求真正的解放。
03毛泽东的底层反抗性
在影响孩子的父母特性结构中,父亲往往构成激动因素,它决定着孩子可能向哪些方面突进。而母亲则构成基础因素,它决定着孩子一生的基本底色甚至是行为方向。
父亲和母亲结合起来,塑造出影响子女的基本结构,从而呈现出母本父辅的基本格局。之所以说母亲的影响是根本的,是因为母亲作为孕育孩子和长时期喂养孩子的角色,是对孩子最直接的影响因素。母亲的心向,往往直接影响孩子的价值取向。而父亲因为承担的是养家糊口型的角色,所以他对孩子的影响往往间接一些,构成子女对外界事物的接触方向。
总体来看,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母本父辅的搭配。如果父亲的特性与母亲的特性正好顺向,孩子的相关特性会得到加强,但是会缺乏激发感,缺乏反向牵引感。比如父亲母亲都很善良,那么孩子的善良特性会得到加强,但是这种善良特性比较缺乏实现力量。
如果父亲的基本方向与母亲的基本方向相背反,那么就会对孩子产生强烈反作用力,构成反向培养,产生激发式的合力。因为母亲对孩子的影响已经构成基础,所以以此作为基础的孩子,在受到父亲反向力量的影响的时候,会发生心理上的回拽和反抗。这种反抗是自然而然就会产生的。
毛泽东受到母亲影响,非常善良,能够感受到穷人的痛苦,这就使他以后更容易从事解救劳苦大众的事业。父亲精明强干,具有独自富裕的倾向性,由此而来的是对毛泽东的压迫和残酷的剥削。
这样的特性使毛泽东内心感受到了被压迫的痛苦,产生了强烈的摆脱压迫的愿望,以及对平等的追求。这种反向培养,在母亲给予的同情弱者的特性的反衬下,更加具有现实特点,能够在相互比较中更加激发出,毛泽东为弱者奋斗的社会责任感。
由此,在看似平凡的家庭中,毛泽东实际上获得了深厚的反抗性。这种反抗性,是内生的,不是来自外力因素的激发。如果是外力因素,比如毛泽东在给地主做工的过程中,被欺压被剥削,由此产生的是直接反抗。这是经由外在因素激发出来的反抗,是可以被缓释的远体激发,不如家庭内部激发的反抗动力更加大。
所以,母亲的善良和影响力,成为他的本性立基点。善良的人,都会考虑其他人的感受和境况。父亲的强烈压制,又成为毛泽东善良本性的反向激发力。由此,毛泽东的特点就是革命性很强,反抗性很强。而且,这种反抗性是普遍性的,是具有社会性的反抗性,即大众反抗性。
这样,毛泽东的父母,就给了他一种独特的反抗性结构,使他产生以同情弱者为基础的普遍性反抗感。这种反抗感,是毛泽东后来自动站在劳动大众一方,为他们的生存和利益而奋斗的心理来源。显然,如此的立场,与哪些为江浙资本家根本利益服务的反动派,是截然不同的。
毛泽东作为历史伟人,他一辈子都在为劳苦大众奋斗和服务。这种底层情怀,是他的鲜明特色。他为老百姓奋斗,为劳苦大众反抗的特性,在他的家庭里面已经产生了。这种内生的以善良为基础的强烈反抗性,构成了毛泽东后来追求人民解放事业的根本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