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6月3日,台北复兴岗的张家宅院突然热闹非凡,门前聚集了社会各界的名流和大量的媒体记者,许多人手中还捧着精美的礼品。这一天,正是张学良90岁寿诞,而张家宅院也是他的住所。张学良自1936年被蒋介石幽禁以来,已经整整54年未曾露面。面对记者们的提问,张学良内心波澜起伏,一时难以言表,最终,他苦笑着说道:“有人说我虚度一生,我确实虚度了九十年,既未为国家,也未为社会做出什么贡献。”
张学良的自我反省使得在场的人感到无比感慨。紧接着,一位记者向他提问:“张先生,您这一生最佩服的人是谁?”
面对这个突如其来的问题,张学良略微沉默了一下,然后笑着回答道:“我最佩服的人可不止一个,是三个人。”
那么,这三位张学良口中的“最佩服”的人物究竟是谁?他们身上又有哪些值得这位少帅钦佩的地方呢?
作为张作霖的儿子,张学良始终对父亲怀有深厚的感情。尽管社会上对张作霖的评价褒贬不一,但张学良从小对父亲充满了崇拜之情。张作霖自幼家境贫寒,曾做过烧饼小贩,也当过木匠,甚至学习过兽医,正因为如此,他结识了许多朋友。
甲午战争后,张作霖投身绿林,凭借朋友的推荐迅速崛起,成为一方霸主。后来,他参与了剿匪和消除蒙古盗匪的任务,声名大噪,获得了“东北王”的美誉。在第二次直奉战争胜利后,张作霖凭借“奉系军阀”首领的身份,打进北京,成为陆海军大元帅。
张学良对父亲的成功之路充满敬仰,尤其钦佩的是,尽管父亲的事业成就非凡,但始终保持着勤奋朴实的作风。当父亲得知地方受灾时,他总是尽自己所能提供帮助。例如在1920年,张作霖曾拨款救济山东水灾;他还曾参与过“五卅”运动,慰问受害者家属。张学良亲眼目睹了父亲无私奉献的事迹,深受感动。
然而,随着年纪的增长,张学良逐渐从不同的角度审视父亲,他在成年后曾评价父亲:“我这一生有两个长官,一个是我父亲,一个是蒋先生。我的父亲,雄才而无大略;蒋先生,则有大略,但缺乏雄才,偏爱投机取巧。”
张学良之所以称赞父亲具备雄才,正因为张作霖虽然出身草莽,但在乱世中能够立下赫赫战功,并曾提出扩军建设海空军的战略,使奉系军阀在北洋军阀中独树一帜。而且,张作霖在与日本的交往中展现了不凡的智慧和手腕,使得张学良对父亲的能力充满敬佩。
然而,张学良也明白,父亲与日本的关系始终充满了复杂性,尽管张作霖与日本人保持着较为亲密的私交,但他始终拒绝东北易帜。这让张学良意识到,父亲在与日本周旋时所冒的风险,实非普通人能承受。
张学良与周总理的见面次数并不多,实际相处时间不超过十天,但每一次的交流都深刻影响了他。1936年4月9日,周总理与张学良首次秘密会晤。这次见面发生在肤施的一座天主教堂内,周总理因繁忙的工作而蓄起了长胡须,看起来有些沧桑,但张学良感受到了一股从未有过的气场。
他们的谈话持续了三个多小时,张学良在交谈中表达了自己多年来对欧洲政治的感悟,特别提到中国当时应当推行独裁,而非民主,他认为独裁不是为了压迫人民,而是为教养和引导人民,直到人民具备自我管理的能力时,才将政权交还给人民。
周总理耐心地聆听,并指出,在国家面临外敌入侵的当下,最紧迫的任务是联合抗日,而不是内部纷争。张学良的想法虽然有些激进,但周总理巧妙地帮助他调整了思路,并表示,若不尽快解决抗日问题,国家就会陷入内耗。周总理的一番话让张学良如同醍醐灌顶,意识到当前最紧要的任务是与蒋介石达成共识,携手抗敌。
此后,张学良与周总理更加信任对方,周总理也高度赞赏张学良的爱国情怀,并认为他是一位胸怀宽广的青年。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爆发,张学良和杨虎城联合迫使蒋介石改变政策,放弃“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此后,张学良在面对蒋介石的处理问题时,陷入了困境:既不愿对蒋介石动武,又不能轻易放他走。最终,周总理亲自赶到西安,给予了张学良极大的支持与建议。
周总理指出,若此时废除蒋介石的政权,将引发极为不利的社会后果,因此应尽量与蒋达成协议,将精力集中于对外抗战。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蒋介石最终接受了停止内战、联合抗日等六项主张,西安事变得以和平解决。
事变解决后,张学良按约定将蒋介石送回南京,而周总理曾警告张学良,蒋介石可能不会善罢甘休,但张学良坚持自己的决定。结果,张学良在护送蒋介石回南京后,被蒋介石派来的特务逮捕,开始了长达54年的幽禁生涯。
周总理得知张学良被捕后几度落泪,并在此期间通过各种方式与张学良保持联系,关心他的生活状态。张学良感动于周总理的深情厚谊,并在幽禁中亲自给周总理写了密信,表达自己的心意,并叮嘱旧部要支持抗日事业,听从周总理的指引。
张学良曾深感敬佩周总理的智慧与能力,特别是在处理复杂局势时,周总理展现出的果敢和周全的判断令张学良由衷钦佩。
尽管张学良与毛主席并未亲自见过面,但他通过无数次听闻毛主席的事迹,对毛主席的卓越领导能力和非凡气质产生了极高的敬意。特别是将蒋介石与毛主席做对比时,张学良更是感到毛主席的卓越远胜蒋介石一筹。
他曾直言:“蒋先生若有机会,必会自立为皇,思想固守过时,根本不具备当代政治家的眼光。”张学良尤其批评蒋介石用人唯亲,不识英才,导致政务混乱。
在对比中,张学良深刻认识到毛主席的战略眼光,尤其是毛主席在劣势情况下,凭借卓越的组织能力,带领队伍打破重重困境,令张学良为之一震。他深知自己的军事能力远不及毛主席,尤其在万里长征这样的宏大行动中,他认为自己根本无法做到那样的壮举。
除了军事才能,张学良也深知毛主席的个人魅力和领导艺术,对毛主席的统御能力敬佩不已。虽然两人未曾见面,但张学良通过毛主席的种种事迹和百姓的口碑,依然感受到了毛主席非凡的力量。这种远见卓识的领导人,怎能不令他深感敬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