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庐山会议在中国召开,徐海东大将因健康原因未能参加。然而,对于会议上批判彭德怀等人的问题,徐海东有着明确的态度。他专门从北戴河打来电话,毫不含糊地表明了自己的立场。
徐海东是红25军的领导人,他在韩先楚和刘震等人中享有极高的威望。八路军成立时,他担任了344旅旅长。由于健康问题,徐海东未能长时间参与抗战,直至新中国成立后,他大部分时间都处于休养状态,无法继续为党组织直接工作。也因此,徐海东是唯一一位未参与解放战争的大将。1959年庐山会议召开时,徐海东依然在休养,他的健康状况依旧没有改善,身在北戴河的他并未参会。尽管如此,徐海东并没有放松对国家大事的关注,依旧对时局保持敏锐的洞察力。
庐山会议召开之际,国家政治风云变幻,会议要求各方表态。尽管徐海东未在现场,但他通过电话向中央办公厅主任杨尚昆明确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杨尚昆有写日记的习惯,他在自己的日记中详细记录了这一事件。那些想要了解详细情况的朋友们,可以翻阅《杨尚昆日记》一书。
那么,徐海东在毛主席和彭德怀之间会站在哪一边呢?在红军长征抵达陕北后,徐海东曾在彭德怀的领导下参与了红军东征等一系列战役,两人的关系一度非常深厚。徐海东曾亲眼见到彭德怀的怀表坏了,便从口袋里拿出一块自己珍爱的旧怀表送给了他。当时,彭德怀有些犹豫,问他:“你把表给了我,那你怎么办?”徐海东笑着回答:“我还有。”彭德怀虽然不喜欢收礼物,但还是收下了这块表,并表示日后会还给他。
有一次,外国记者斯诺来采访彭德怀,恰巧徐海东也在场。彭德怀指着徐海东对斯诺说道:“他可是著名的赤匪,你认得出来吗?”这句话让徐海东羞愧得脸红了起来。之后,彭德怀还让斯诺去参观红十五军团。徐海东有些不安,问彭德怀:“你把一个外国人介绍给我,我该怎么办?”彭德怀笑着说:“放心吧,斯诺对我们是友好的。”这时,徐海东才放下心来,随即通过斯诺的报道,他的名字更加广为人知。
徐海东和彭德怀有着相似的背景,二人均出身贫苦,经历过相似的磨难,并在革命信仰上有着深厚的共识。两位将军之间的关系深厚,常常肝胆相照,谈话投机,彼此非常尊敬。除了与彭德怀的关系,徐海东与黄克诚的关系也非常密切。344旅成立时,徐海东担任旅长,而黄克诚则是政治委员。当徐海东因病离开前线,黄克诚接手了他的大部分部队,并带领他们完成了一系列艰苦的任务。黄克诚带领徐海东的部队南下加入新四军,然后又北上参与东北战役,取得了显著的战绩。可以说,徐海东的部队能够坚强不屈,黄克诚的贡献是不可忽视的。
虽然徐海东与彭德怀、黄克诚有着深厚的友情,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在任何情况下都会无条件支持他们。徐海东有着极强的党性原则,他始终认为中央的权威高于一切,毛主席的指示是最高准则。红军刚到陕北时,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困境。为了支援红军,毛主席亲自给徐海东写了一张借条,借了2000块钱。徐海东经过盘算后,把仅剩的7000块钱中,除了2000块借给中央外,剩下的全部交了出去。这种“借钱送温暖”的举动,令毛主席终生难忘。尽管徐海东的健康问题一直未能解决,建国后,毛主席仍然给予他极高的评价,将他评为开国第二大将。
无论身处何种情境,徐海东始终站在党中央的一边,坚决支持中央的决策。毛主席曾指出,存在一个以彭德怀为首的“军事俱乐部”,对此,徐海东明确表示,他全力支持党和毛主席的总路线,并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军事集团。这一立场清楚地表明,徐海东支持庐山会议的决议,并始终拥护中央的权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