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民党成立之初,甚至在其成立之前,就与“帮派”这种特殊的民间团体有着紧密的联系。比如,孙中山与洪门司徒美堂的关系,蒋介石和青帮的杜月笙,蒋经国与竹联帮的陈启礼。究其原因,国民党作为一个起初几乎没有任何依托的革命党,为了推翻当时强大的旧政权,迫切需要整合社会各方资源,而这些资源包括了具有强大实力的民间帮会。
以孙中山为例,他在1904年加入了洪门,并被尊称为“洪棍”,掌控洪门的兵权。在随后的多次革命活动中,孙中山带领起义队伍发动了十次起义,洪门也倾尽其人力和物力全力支持他。著名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有68位与洪门有关。据统计,洪门与一般的民间帮会不同,它不仅仅是一个组织,更有着深厚的政治理念——“反清复明”,这一理念和孙中山的“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口号暗合,成为二者合作的基础。
在孙中山的革命初期,国内形势复杂多变,他依赖的主要力量是海外华侨,尤其是檀香山。檀香山是一个华侨聚集地,其中致公堂是洪门在海外的一个重要支部。此时,华侨中的绝大多数都隶属于洪门,洪门这个组织也成为了唤醒华侨民族意识的重要力量。孙中山曾多次策划广州起义和惠州起义,尽管这些起义都以失败告终,他并没有放弃,而是在日本、越南、美国等地继续活动,逐渐成为革命精神的象征,领袖地位不容置疑。
1904年,在孙中山的叔父、洪门的前辈钟水养的引荐下,孙中山加入了致公堂,并被封为“洪棍”。洪门的军职分为三个等级:洪棍、纸扇和草鞋,其中洪棍代表着元帅。此后,孙中山重新修订了洪门的章程,并将这一组织转变为一股重要的革命力量。在后来的革命活动中,洪门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在黄花岗起义、七女湖起义、云南河口起义等多次起义中,洪门都积极参与,提供了巨大支持。历史资料显示,洪门不仅参与前线的战斗,还在后方提供资金支持,帮助筹集军火和训练人员。
在资金方面,洪门的贡献也不可小觑。1911年,美洲洪门筹饷局成立,仅用一年时间就筹集了超过40万美元,这笔资金成为了起义的重要经费来源。1945年,致公堂改组为中国洪门致公党,司徒美堂担任主席,这是洪门从一个民间帮会转型为一个政治团体的标志性事件。
与孙中山类似,蒋介石也与帮派有着密切的关系。青帮最初源于洪门和哥老会,最初带有“反清”的色彩,但随着时间推移,逐渐转向经济活动。青帮的代表人物杜月笙,曾以毒品交易起家,在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中起到了关键作用。杜月笙在上海的地位异常重要,蒋介石初入上海时根基不稳,杜月笙的帮助至关重要,他通过控制上海的治安,帮助蒋介石巩固了局面。此外,杜月笙还参与了抗日战争,组织别动队支持国军,协助情报工作,甚至参与刺杀投靠汪伪的张啸林、傅筱庵等人。
然而,随着国民党军队和财政力量的不断壮大,青帮等民间帮派的利用价值逐渐降低。更重要的是,青帮私下涉及的许多非法活动让其形象变得更加复杂。杜月笙也深知这一点,他曾形容自己为蒋介石的“夜壶”,即当需要时便可以利用,不需要时则被忽视。
到了蒋经国时代,国民党与帮派的关系依然复杂。最具代表性的事件就是1984年的江南案。美籍作家江南在其所著的《蒋经国传》中揭露了蒋家的一些丑闻,国民党的情报部门(当时由蒋经国之子蒋孝武主导)为了掩盖这一丑闻,利用台湾竹联帮这一“黑手套”组织,指使帮派成员在美国将江南刺杀,这一事件引起了全球的轰动。此后,蒋经国不得不将儿子蒋孝武调任新加坡,并解散了“国防部情报局”,国民党的情报体系才开始逐步现代化,彻底切断了与这些民间帮派之间的不光彩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