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许世友进京,登上了庄严的天安门,受到了毛主席的亲切接见,和毛主席进行了长时间的交谈。消息传开后,很快便引发了各种各样的猜测和传言。有些人甚至传出,中央可能任命许世友为总参谋长。这个说法并非毫无根据,因为在罗瑞卿去世后,尚未有人正式接任总参谋长的职务,杨成武当时只是在暂时代理这个职务。许世友作为毛主席的得力干将,久负盛名的开国上将,担任总参谋长似乎也不无可能。
但许世友听到这个传闻后,却不以为然,直接回应道:“让我当总参谋长,我宁可跳长江。”他心知肚明,自己虽是英勇的将军,却并不适合担任这样的重职。作为一个文化水平较低的猛将,他最适合的是在前线战斗,而非在总参谋部坐镇指挥。许世友清楚,自己不是那个适合担任总参谋长的人。因此,他提议推荐两位年轻有为的将领,认为他们都能胜任这一职位。那么,这两位推荐的人选究竟如何,他们真的适合担任总参谋长吗?
其中一位是皮定均,安徽金寨人,和许世友一样都来自大别山,同为红四方面军的将领。皮定均与许世友相比,年龄较轻,充满活力,彼时他年仅53岁,正值壮年,体力和精神状态都非常好。皮定均在福州军区担任了多年的副司令员,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作为中原突围的英雄,他得到了毛主席的高度信任,是毛主席的亲信。1955年军衔评定时,皮定均本拟定为少将,但毛主席挥笔决定将他晋升为开国中将。1969年,皮定均也如许世友一样,步入大军区司令员的岗位,继续为国家奉献。但直到他去世,皮定均依然没有成为总参谋长,而是一直在地方担任大军区司令员的职位。
另一位是秦基伟,湖北红安人,同样来自大别山的红四方面军。秦基伟自1957年起便担任大军区司令员,且一直在昆明军区担任司令员,积累了不少领导经验。1967年,秦基伟年仅53岁,正处于事业的黄金期。许世友认为,秦基伟也具备担任总参谋长的能力。然而,遗憾的是,秦基伟并未获得这一职位,他最终在成都军区继续担任司令员,之后调任北京军区司令员,并在1988年被任命为国防部长,但同样未曾担任总参谋长。
尽管许世友推荐了这两位极具潜力的将领,但他们都没有成为总参谋长。这其中的原因并不复杂。首先,皮定均和秦基伟以及许世友一样,都是大别山的将领,而大别山的将领普遍缺乏系统的文化教育。他们多是在年少时就投入到革命战争中,长期没有机会接受正规教育。总参谋长这一职位需要处理大量的文件和文书工作,文化水平较低的将领显然不适合担任这一重任。
其次,许世友、皮定均和秦基伟都属于典型的“猛将”型人物,他们精通作战,擅长带领队伍冲锋陷阵,但较少涉及政委和参谋长之类的工作。他们像古代的“飞将军”一样,最适合在前线保卫国土,而不是在后方的总参谋部为军委领导提供决策建议。正如古诗所说:“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这些猛将最能发挥的是他们的战斗力,而非幕后指挥。
最后,许世友推荐的皮定均和秦基伟,甚至包括他自己,都是红四方面军的将领。而在新中国成立后,担任总参谋长的通常是中央红军的将领,只有一位红四方面军的将领曾担任过这一职务,那就是徐向前元帅。其他的总参谋长,诸如黄克诚、罗瑞卿、黄永胜等,均出自中央红军,这成为了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历史的传统使得他们难以打破这一格局。
因此,许世友虽然是一个出色的将领,但他自己不适合担任总参谋长,他推荐的皮定均和秦基伟,也因为文化背景、工作经验以及历史传统等多方面的原因,最终未能成为总参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