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1月,皖南事变爆发后,中央决定重建新四军军部,由陈毅担任代军长。代字,通常意味着这个职务是临时性的,接任者通常会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最终去掉“代”字,正式转正。但陈毅的代军长职务却持续了整整五年,为什么他迟迟没有被正式任命为军长呢?是因为他的能力不够,毛主席对他不够信任吗?显然不是这样。
陈毅是毛主席井冈山上的老战友,后来成为了第三野战军的统帅。毛主席对他的信任和赏识无疑,陈毅不仅能力出众,还在十大元帅中排名第六,仅次于贺龙,南昌起义的总指挥。毛主席为何迟迟不给陈毅去掉“代”字,背后却隐藏着深刻的战略考量和远见卓识。
首先,这是出于斗争策略的需要。新四军,虽然是由共产党领导的部队,但它的历史背景和性质与八路军有所不同。新四军的番号源自国民革命军,它在国共两党既有合作也有摩擦的背景下诞生。新四军的军长叶挺,曾经是国民党党员,也曾是共产党党员,因为长期在海外,早已脱离了共产党。蒋介石看中叶挺与共产党已无直接联系,便同意让他出任新四军军长,认为他能够被自己重新拉拢,将新四军变成国民党的军队,进一步控制这一支力量。显然,蒋介石高估了叶挺的投诚可能性,叶挺作为南昌起义的领导之一,他的内心始终坚持与共产党同行。
正因如此,蒋介石在皖南事变中,出于报复之心,将叶挺捕获并囚禁。而新四军在失去叶挺后,急需一位可靠的接任者来维系军心,最终陈毅接替了叶挺的职务。需要注意的是,叶挺的军长职务,是蒋介石亲自任命的,毛主席将陈毅继续担任“代军长”,其实是在给蒋介石留一些面子。蒋介石屡次制造事端,然而国共并未完全决裂。新四军继续在敌占区与敌人作战,如果与蒋介石彻底撕破脸,新四军的处境将更加困难。这种策略,就是虚与委蛇,形势逼人,借此隐藏真正的抗争意图。
此外,陈毅之所以只是“代军长”,还有另一个深层次的原因,那就是对叶挺的尊重与爱护。叶挺不仅是北伐名将,也是南昌起义的主要领导者之一。新四军的成功组建,叶挺功不可没,毛主席始终没有忘记他的贡献。尽管叶挺被囚禁,但新四军军长的职位始终保留着,陈毅履行着军长的职责,却名义上始终保持“代军长”的身份。这是对叶挺的一种尊重,也是在对蒋介石表达强硬态度。
当全国民众看到新四军只有“代军长”,大家必然会问军长去了哪里。答案是,军长被蒋介石囚禁。全国人民此时会回忆起皖南事变,记起蒋介石的丑陋行径。舆论压力瞬间对蒋介石形成了强大的冲击,他的不公行为遭到了广泛谴责。蒋介石此举不仅显示出他的无耻,还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愤怒。
直到抗日战争胜利,蒋介石才在共产党的一再要求下,释放了叶挺,叶挺重获自由。1946年1月,中央决定将新四军与山东军区合并,统一领导华东的共产党部队,陈毅被任命为新四军军长兼山东军区司令员,终于去掉了“代”字。虽然在名义上,司令员的职务看似更为高级,但在华东军区,陈毅仍然被大家亲切地称为“陈军长”。新四军的这个光荣番号,早已深深烙印在华东人民的心中。
然而,遗憾的是,叶挺在1946年4月因飞机失事不幸去世。9年后,在共和国举行的第一次大授衔典礼上,陈毅等人再次回忆起叶挺。他们一致认为,如果叶挺还活着,他必定会被授予元帅军衔。叶挺无疑是共和国的英勇将领,他的贡献和历史地位,永远不会被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