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您要求的文章改写版本,保持原有的语义,同时增加了一些细节描述:
---
《萨沙历史上的今天》
作者:萨沙
本文章为萨沙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
1754年1月8日:清代《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逝世
范进中举后究竟过得怎样?他的最终结局是什么?
吴敬梓,出生于安徽全椒,是一位博学的秀才。他在32岁时搬到南京,之后在南京生活了21年,直至1754年去世,享年53岁。
吴敬梓不仅名气显赫,而且非常热衷结交朋友,广泛认识南京这座城市中的各路名士。他的小说《儒林外史》中的人物都有其真实的原型,这使得这些人物更加生动真实。
就拿范进来说吧,萨沙还记得自己上中学时,老师常说范进是一个典型的书呆子,是科举制度的受害者,且性格极其浅薄。范进因中举而疯掉,正是吴敬梓通过这一情节,讽刺了科举制度的丑陋与滑稽。
当时的萨沙并未接触过社会,老师的说法便成了自己的观点,觉得范进就是个小丑、傻瓜。于是,脑袋里的思维定势逐渐被灌输,直到进入社会后,才发现事与愿违。可以说,早期的“洗脑”影响深远。等到萨沙步入中年,再次阅读《儒林外史》,便有了完全不同的感悟。
原来,范进并没有什么不对,吴敬梓也并非在讽刺他,反而颇为欣赏这个人物,只是在用一种幽默的方式调侃社会的冷漠与残酷。甚至可以说,范进就像今天职场中那些坚韧不拔的奋斗者,象征着一种职场上的“人生赢家”。
让我们从头来看看范进的故事。
范进原本就是一个社会底层的普通人,父母只是乡村的农民,家里连一亩土地都没有,房子简陋到只有几间草屋。换句话说,范家不仅没有钱,也没有地位,连那些做小生意、卖猪肉的邻居和亲戚都看不起他们。在那个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范进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不容易出头,想要突破贫困阶层,几乎是难如登天。
而且范进自身也没有什么特殊技能。那个时代,底层的百姓想要改变命运,除了科举考试外,通常只能通过经商或掌握一门技术。但范进显然不适合做生意:他既没有头脑,也没有手段,更没有资本。
家里断粮的时候,范进的母亲甚至因饥饿而眼睛失明(对于老人来说,眼睛失明是极其危险的)。在这个生死关头,范进拼命去卖母鸡来救命,可竟然几个小时都卖不掉一只鸡。
至于学习手艺,也需要某些天赋,而范进显然缺乏这样的能力,日常行为也显得有些笨拙。书中有这样的描写:范进“面黄肌瘦,花白胡须,头戴破毡帽。广东虽温暖,这时已是十二月,范进仍穿着麻布衣,冻得瑟瑟发抖”。这段描写直观展现了范进的困窘和笨拙,尤其是在那样寒冷的季节,竟然还穿着破旧的衣服。
面对这样一位人,想要在任何其他领域取得成功,几乎不可能。范进唯一能依靠的就是八股文,科举考试便成了他唯一的出路。
但范进的性格非常懦弱,胆量不大。一次,他去向岳父胡屠户借钱参加科举考试,结果不仅没有借到,还被岳父用带有侮辱的话语羞辱一番。岳父的这些话语是对范进的直接攻击,轻蔑之情溢于言表。
对于这样一位受尽侮辱却又软弱无力反抗的人来说,他的唯一优势就在于坚持写八股文,尽管他似乎并不痴迷于科举,而是将其视为唯一能够脱离困境的途径。
与孔乙己完全不同,范进勤劳并且尽力养家,他家虽然贫困,但至少没有因贫困饿死。即使家中困难重重,范进依旧坚信自己的出路在科举上。相比之下,孔乙己是一个懒惰的无所事事者,最终走向了盗窃,完全不同于范进的勤劳和坚持。
范进虽一生贫困,却并没有放弃希望。他之所以没有得到别的工作机会,仅仅是因为他的专业技能有限——只能写八股文。正因为如此,科举成了他唯一的选择。
更有意思的是,范进的才华也绝非等闲。作为一名“学霸”,他写的八股文超出常人理解,甚至连最顶级的学者都难以完全理解。范进在考试中,常常是第一个交卷的人,而他的八股文往往能在很短时间内完成,且内容出奇的好。事实上,他的八股文才华无疑使他成为了顶尖的考试者。
经过了30多年的坚持,范进最终通过了科举考试,成功中举,成为了举人,并且很快又通过了进士考试,成功成为官员。可以说,范进的经历完全符合“坚持就是胜利”的精神,他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凭借着数十年的努力与坚持。
范进的故事告诉我们,人的天赋和专长各不相同。范进如果能够从事其他行业,或许早就有了别的出路。但他选择了科举这一唯一的出路,最终获得了成功。
范进不仅是学术上的顶尖人才,他的生活经历也证明了其非凡的毅力。在现代社会,尽管道路不同,但依然有许多人和范进一样,凭借着自身的坚持和毅力走向成功。
范进虽然从54岁开始考秀才,但最终还是取得了令人惊艳的成绩,成为了四品高官,甚至后期晋升为通政司通政使,担任了中央部长级的职位。他的经历,展示了一个平民出身的人通过坚持和努力改变命运的传奇。
---
希望这份改写后的文章能符合您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