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年间,皇后过生辰,按照宫廷惯例,皇帝应赠送贵重的礼物和相应的银两,作为对她的寿礼。然而,令人意外的是,这位皇帝以小气著称,竟只下令准备了一碗简单的鸡蛋面。堂堂的皇后,六宫之主,竟然沦落至此,何况宫中其他妃嫔们呢?这是否真的就如元稹诗中所言:“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这些入宫的妃子们,难道不都在宫廷中经历了一场又一场悲剧吗?从这个小小的插曲,不难看出,宫中权力与尊荣背后隐藏的深深陷阱。为了更全面地了解后宫妃嫔的生活,不妨我们以现代人的眼光来评判这个职业——它究竟好,还是不好?
当代人择业时,首先考虑的是薪资,其次是福利,如五险一金,接着便是免费的食宿。如果某单位能够满足这些基本需求,便能吸引大量求职者的目光。若再加上弹性工作时间,允许员工偶尔摸鱼,且保证按时上下班,并且符合法定假期的规定,那这份工作无疑会成为许多人争抢的目标。然而,这些理想的工作条件,是否也能适用于宫中妃嫔的生活呢?首先来看收入。宫廷是一个等级森严的地方,每个妃嫔的待遇各不相同,绝非平等之地。许多熟悉清宫剧的人应该听过“福晋”这个称谓,清朝入关之前,福晋指的是君主的正妻,后来才成为王爷正妻的代名词。康熙帝为了更好地管理后宫,沿用了明朝的宫廷制度,将后宫妃嫔分为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常在、答应等多个等级,丫鬟等低级宫女则完全被排除在外,几乎没有任何地位可言。
对于收入的规定,皇后每年能拿到一千两白银,这相当于今天的二十万元人民币。而皇贵妃则稍逊一筹,每年收入为八百两白银,约合十六万元人民币。妃嫔的收入为三百两白银,即六万元人民币;嫔则为二百两白银,以此类推,常在和答应的收入则更低。这些数字也能清楚地反映出宫廷中的激烈竞争,尤其是职场内,晋升的每一步意味着收入的大幅提升。甚至有人可能会问,答应那样低的收入,如何养活自己?毕竟,皇宫生活并非像外界那么容易。事实上,后宫妃嫔的衣食住行由宫廷全权提供,她们并不需要为此支付一分钱。那么,她们为什么还需要工资呢?
答案很简单,尽管她们的生活几乎不需要花钱,但皇宫内的工资仍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为这些钱可以用来满足个人的一些小需求、贴补家用,甚至可以通过送礼、贿赂来获得晋升的机会。毕竟在封建社会中,权力的交换往往与财富密切相关。通过这种方式,后宫妃嫔的收入依旧能在宫中发挥作用。
那么,后宫妃嫔的收入在当时的社会中,是否属于高水平呢?根据《清史稿》的记载,地主家长工的年收入仅为二千五百枚铜币,相当于2.5两白银。这样的收入,辛辛苦苦工作一年,甚至连食宿都不如妃嫔们优厚,差距可谓天差地别。再来看看妃嫔们的工作内容,她们每日几乎不需要从事任何体力劳动,唯一的任务就是哄皇帝开心,陪伴皇帝,生育皇子。这份工作没有固定的时间表,妃子们常常为了能赢得皇帝的宠爱,不惜使出各种手段。有历史记载,晋武帝司马炎曾经对后宫妃嫔有着特殊的要求,要求妃子们通过研究山羊的喜好来吸引皇帝的宠爱,这种种行为不禁令人感慨,后宫的生存竞争可谓是极为激烈。
尽管后宫的妃嫔们拼尽全力争取皇帝宠爱,然而,这份工作并不保障她们的未来。许多没有为皇帝生育皇子的妃嫔,最终在先帝去世后面临“随葬”的命运。能够顺利度过宫廷的危机、最终成为太后,成为宫中最具权力的人,只有少数幸运的妃嫔。太后的收入是所有妃嫔中最高的,每年能领取两千两白银,外加二十两黄金。然而,这只是按照惯例支付的收入,宫廷的重礼与其他臣子所赠送的礼品往往更加丰厚,这也是许多人拼命想要在宫廷中生儿育子的原因之一。
然而,宫中的妃嫔最终常常陷入孤寂。正如《红楼梦》中贾母生日时的场景,价值不菲的礼品让人唏嘘。可悲的是,后宫的妃子即便功成名就,也无法逃脱宫廷的桎梏。许多后宫妃子一生无法享受家庭温暖,甚至连“天伦之乐”都未曾体会。虽然获得了荣耀与丰厚的收入,但她们的心中或许依然空虚无助。这或许就是古人所说的“入了宫门,连天伦之乐都不得享受”,可见后宫的生活,看似荣耀,实则充满了无奈与苦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