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拥有一个非常优秀的父亲,有时也可能成为一种不幸。比如曹丕,按理来说他是个有成就的人,但一与他的父亲曹操相比,就显得差强人意,这也导致了如今很多人提起曹丕时,总是带着各种调侃的语气。
刘禅的情况则更加糟糕。自从投降后,他来到洛阳,面对司马昭的询问:“颇思蜀否?”他竟然回答:“此间乐,不思蜀。”这一句话瞬间让刘禅成了“扶不起来的阿斗”,成了人们口中的笑柄,仿佛永远长不大的小孩子。
刘禅之所以评价如此之低,除去他“不战而降”和“亡国之君”这两个标志性标签外,还因为他有两个令人难以忽视的父亲——亲爹刘备和相父诸葛亮。这两位历史人物在各自的时代中,都是耀眼的存在。所以,如果从刘禅的角度出发,除非他能一统三国,否则永远都逃不开刘备和诸葛亮的巨大阴影。
然而,如果我们跳开刘备和诸葛亮,以更普通的视角来看刘禅的表现,其实他并非完全无能。毕竟,诸葛亮去世是在234年,而蜀汉却一直持续到了263年,刘禅竟然在诸葛亮去世后,继续统领蜀汉长达29年之久,这在那个动荡的三国时代,无疑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
那么,在诸葛亮去世后的那段时间里,刘禅是如何应对复杂的局势的呢?如果概括来说,他做了三件非常关键的事情,每一件都充满挑战,不仅稳住了局面,还使得蜀汉得以延续。
二、杀一大臣
一朝天子一朝臣,这个道理其实并不是贬低,而是一种自然的历史进程。毕竟,再伟大的人物也只是时代的产物。刘备虽然雄才大略,却也未能逃脱关羽被杀后东征失败的命运,差点让蜀汉崩溃。诸葛亮虽然威风八面,却无法避免北伐曹魏的最终结局。如今,诸葛亮去世,大家都知道到了“换人”的时刻。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一位大臣站出来,公开上书刘禅,控诉诸葛亮独揽大权,不顾皇帝权威,且疑似有不臣之心。李邈甚至还言辞激烈地表示,诸葛亮死了,应该举国欢庆!这位李邈曾因侮辱刘备差点丧命,幸得诸葛亮求情才得以存活,那么今天为何突然变脸?原来,李邈是在赌——他赌的是权力和局势。
刘禅听后大怒,立刻将李邈下狱,并且很快处决了他。为什么刘禅会突然这么果断?一方面是因为他与诸葛亮的深厚感情,另一方面是李邈的行为,显然是在挑战整个蜀汉的稳定。刘禅知道,若不迅速处理,这种挑衅可能会引发更多的不安,甚至会让蜀汉分裂。
孙权在巴丘一带增兵,显然意图趁蜀汉内部不稳,趁机吞并蜀汉,而曹魏也不会坐视不管。如果让这些内乱持续,蜀汉不仅无法自保,甚至会成为敌人的猎物。因此,刘禅不得不采取果敢的手段,迅速平息李邈的叛乱,稳定了国内局势。
三、废一官职
尽管李邈已被处决,但他敢于公然挑衅,背后必然有一定的势力支持。仅仅杀掉李邈并不能根除问题。刘禅意识到,李邈不过是那个冒头的人,背后的势力更为庞大。为了避免再有类似事件发生,刘禅决定废除“丞相”这一职务,彻底削弱那些潜在的权力威胁。
蒋琬作为诸葛亮的继任人选,按理应该接替丞相之职,但刘禅并没有给他这个正式头衔。根据《资治通鉴》的记载,刘禅任命蒋琬为尚书令,实际上行使着丞相的职责,这一安排巧妙地避免了激化内部矛盾,同时确保了政权稳定。
蒋琬的出色表现渐渐获得了朝廷的认可,他以理智、冷静的态度处理事务,使得蜀汉的内政逐渐恢复平稳。随后,刘禅决定派人出使东吴,向孙权表明:蜀汉并未因此而崩溃,三国联盟依然能够保持,孙权因此同意恢复联盟。通过这一系列措施,刘禅成功地化解了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压力。
四、冷处理一事
随着魏延的谋反指控被正式提出,局势变得复杂。魏延作为刘备亲手提拔的将领,他的突然反叛无疑让整个蜀汉陷入了震荡。尽管魏延最后带着亲随逃入汉中,但刘禅并没有公开调查或进一步追究。反而,他决定采取冷处理的方式,不主动揭开这一事件的真相。
冷处理的决策看似消极,但实际上却是最为理智的选择。若刘禅过于纠结于此事,反而可能会激起更大的纷争,甚至导致新的动荡。而且,魏延三族已被处决,追究责任已经没有意义。杨仪作为魏延事件的直接执行者,开始频繁地发泄不满,声称自己为蜀汉立下了赫赫战功,却未得到应有的奖赏。此举反倒暴露了他潜在的不忠心,最终,刘禅决定将杨仪流放,杨仪因此自尽。
通过冷处理,刘禅避免了新一轮的权力斗争,也平稳地渡过了魏延事件的余波。这一举措消除了诸葛亮死后最大的内部隐患,确保了蜀汉政权的稳定。
五、总论分析
三国后期,曹魏先后经历了曹爽专权和高平陵之变,东吴也因孙权去世后陷入了各方权臣的争斗中。然而,蜀汉却始终保持了相对的稳定。刘禅,这位被称为“扶不起的阿斗”的皇帝,竟然成功地执政了29年,为何?
从刘禅处理内外困境的三项决策来看,我们可以找到答案。正是这些果断且务实的决策,帮助蜀汉在诸葛亮去世后,度过了最危险的时期,也为蜀汉的延续争取了宝贵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