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出国作战,且对手是全球称霸多年的美国,这场战争自始至终就吸引了世界的广泛关注。当中国志愿军越过鸭绿江进入朝鲜时,世界各国充满了期待,甚至开始议论纷纷,等待着中国的失败与耻辱。
然而,1953年7月27日,在板门店,中美朝三方代表签署了停战协议,宣布战争结束。这场关于“先进”与“落后”的较量也最终画上了句号。那些曾急切期盼战争结果的国家在此时又会作何反应呢?历时两年零9个月的战争,又揭示了哪些暗中的角逐?
1950年6月,金日成在苏联的支持下,派遣精锐部队越过三八线,迅速南下,计划在短时间内收复韩国。当金日成觉得胜利在望时,美国却在此时出手,麦克阿瑟率领军队在仁川成功登陆,将朝鲜军队的进攻形势完全打断。朝鲜无法与美国抗衡,只能求助于中苏两国。
作为世界的超级大国,美国坚信中国无法与之抗衡,紧跟美国的“联合国”成员国们,许多都有侵略中国的历史,他们对中国抱有轻蔑,因此纷纷派兵支援美国,加入“联合国军”阵营。中国,成为了全球舆论的焦点。
毛主席在这个问题上也面临着两难的选择。无论选择打与不打,他都能准确预测到后果,并且内心已有一定的倾向。但事关重大,他一时间未能做出决断。于是,他决定听取其他委员的意见。然而,当他提出这一议题后,会议室突然陷入了沉默,大家都低头不语,谁都不愿首先开口。毕竟,这是一个充满争议的话题。
“怎么都不说话呢?”毛主席心态平和地敲了敲桌子,鼓励大家:“不要怕争论!理不辩不明,我今天就是希望大家集思广益。”
毛主席这一话激起了热烈的讨论。一些主张保持观望的委员首先表达了自己的意见:“从我们的国力和军力来看,我们确实不是美国的对手。美国拥有强大的空中力量和核武器,而我们手中不过几挺步枪,还是从蒋介石那儿缴获的,怎么能和他们对抗呢?”
然而,另一部分人站出来反驳:“虽然新中国刚刚成立,确实百废待兴,但我们的工业重心几乎都在东北。美国若越过三八线,加速进攻,我们的东北怎么办?如果我们不出手,那将是主动让敌人踏入我们的家门。”
两方意见僵持不下,这时美国的挑衅行为进一步加剧了局势的紧张。美军第七舰队在仁川登陆后,还频繁在台湾海峡徘徊,向中国发出威胁。毛主席深感局势紧张,眉头逐渐紧锁。
据毛主席的秘书回忆:毛主席常常在两件事上显得犹豫不决:一是1946年与国民党的决裂,二是1950年是否应当派兵参与朝鲜战争。这一切都让毛主席倍感压力。
在再次召开会议后,毛主席与所有委员、军区领导们讨论此事。最终,他坚定地表示:“我们和朝鲜有多年的邻国关系,无论从情感还是从责任上,我们都应该伸出援手。”
事实上,金日成已两次秘密发电请求毛主席派兵援助。毛主席一锤定音,坚定地说:“我们不能把国家的安危寄托在美国人的良知上。”
这一决定得到了全体与会人员的支持。随后,为了准备解放台湾的作战行动,军队和补给已做了相应的调动,因此无论向南还是向北出兵,都是同样的任务。
然而,在毛主席做出决定后,苏联的态度却让这一决策再度面临挑战。苏联要求减少对中国与朝鲜的援助,这一要求令不少人开始动摇。
在这种情况下,彭德怀被召至北京,毛主席与他一番深入交谈。彭老总坚定表示:“这一战关乎国家安全、尊严,也关乎中国未来数十年的发展,必须打!”
毛主席终于做出了决断:“即便美国拥有核武器,我们也不能退缩。” 最终,中央决定派出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
中国志愿军刚到朝鲜时,已经出乎所有人的预料。美国和联合国军的轻敌为中国赢得了宝贵的机会。麦克阿瑟对中国志愿军毫不看好,他认为中朝联军根本没有对抗能力,曾公开表示:“我们用两颗原子弹让日本投降,他们能撑多久呢?”
然而,志愿军并未让敌人轻视自己。趁美国军队没有做好准备,志愿军果断越过鸭绿江,发动了第一次战役。在他们出其不意的进攻下,美军并未及时反应,最终在这一战中遭遇重大损失,造成1.5万余人伤亡。
尽管世界各国,特别是美国,认为这只是一次“战术性”胜利,并未意识到中国的真正实力,但美军的轻敌让志愿军抓住了机会,发起了猛烈反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