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辽武功不亚于关张
张辽的武艺如何?如果我们引用《三国演义》中的关羽原话,那就是:“此人武艺不在你(张飞)我之下。”关羽作为三国时期的顶级武将之一,向来目空一切,看不起任何敌人。黄忠单枪匹马斩杀夏侯渊,关羽依然觉得黄忠不过是老兵之一,并不值得自己高看一眼,而面对江东的那些诸侯,关羽更是直言“江东鼠辈”。如此高傲的关羽,能赞美张辽,必定另有原因。
其实,关羽对张辽的敬重并非出于单纯的对敌人之尊敬,而是因为当时的特殊局势逼得他不得不低头。此时,吕布已经占据了徐州,手握强大的兵力,完全是坐稳了位置。无论刘备、关羽还是张飞,都不可能与吕布抗衡,张辽正是吕布的先锋大将,关羽知道这一点,因此他以老乡的身份试图劝说张辽弃暗投明,“老乡,回头是岸啊。”他还不忘提醒,公仪表非俗,怎么会屈身为贼?关羽的这番话,确实起到了效果,张辽羞愧撤退,暂时放下兵刃。
此时,关羽急忙阻止张飞出战,生怕张飞冲动将局势搞得更糟,他于是称赞张辽:“此人武艺不在你我之下。”这句赞美也让人相信,张辽的武艺,的确与关羽和张飞相当,并在某些方面甚至不亚于他们。毕竟张辽在曹操麾下的地位,堪称超级猛将,而非仅仅是一个保镖角色。正史中,张辽在白狼山斩杀蹋顿一事,也未被《三国演义》描写,这种处理方式,无疑凸显了罗贯中“尊刘贬曹”的倾向,甚至将东吴的周瑜描写得格外惨烈。
与此同时,《三国演义》对蜀汉的称赞也毫不吝啬,尤其是对马超的赞美,显然是对刘备仁德的最好展示。
二、马超连败于禁张郃
马超的形象,在正史中并不光彩。许多人可能不了解,他曾与韩遂联合起兵反曹,但在与韩遂的手下阎行单挑时,几乎被阎行击败,这也是他唯一的一次单挑记录。更重要的是,马超与曹操的敌对并非源自父亲马腾被杀。实际上,马腾当时仍在许都享受荣华富贵,而马超则为了自己的野心与韩遂一同策划反曹。
马超曾对韩遂说:“我不要我的父亲,你也别要你的儿子,我们就此断绝一切,携手讨伐曹操。”这段话清晰地展现了马超的决绝与野心。然而,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对马超进行了美化,以至于马超的形象变得更加英勇无畏,尤其是对他单挑能力的夸大。关羽尽管再怎么被美化,他的斩颜良一战也在史书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马超却因为险些被阎行击败,也得到了“金吕布,银马超”的称号。
当我们谈到《三国演义》中的马超时,便不得不提到潼关之战,马超在这场战斗中显得尤为突出,他轻松击败了曹操的名将于禁,在二十回合内击退了张郃,最后还秒杀了李通,这一系列战绩让他一跃成为三国时期的名将之一。
但问题来了,张辽这个武艺不逊色于关羽和张飞的猛将,为什么在面对马超的挑衅时选择避战呢?我认为,这背后有两大原因。
三、张辽为何避而不战?
首先,从历史角度分析,马超与曹操的交锋发生在西凉地区,而张辽则在合肥,主要负责防御孙权的进攻。曹操显然不会将张辽从合肥调走去参与马超的战斗。张辽所处的位置和任务,使他根本无法在潼关之战中出现。与此同时,张郃和李通等人之所以参与战斗,是因为他们隶属于曹操的西凉兵团,而这个兵团的指挥官夏侯渊被黄忠斩杀后,张郃接替了他的职责。
其次,马超在《三国演义》中并非一位普通的武将,他从西凉起兵后,曹操几乎是处于全盘溃败的状态。马超所展现出来的勇猛,使得曹操不得不割须弃袍,在一定程度上夸大了他的英雄气概。而在此背景下,张辽如果直接出战,势必影响到马超的英勇形象。毕竟,马超是故事的主角,而张辽则是配角,如何处理两者的关系成为一个重要问题。
《三国演义》中的张辽,虽说威震逍遥津,但与马超的激烈对抗显然会破坏整个叙事的平衡。因此,罗贯中选择让张辽避战,避免了这种不必要的冲突。这也是文学创作中的一种技巧,尽量避免影响主角的光彩,保持故事的完整性。
从正史角度来看,马超的恐怖并非单挑能力,而是西凉铁骑的冲击力。在潼关之战中,曹操的主力骑兵都未能抵挡住西凉铁骑的猛烈冲击,最终依靠筑沙城才稳住了阵脚。张辽自然不可能是马超铁骑的对手。然而,如果从《三国演义》的角度分析,马超那种“亡命徒式”的打法,确实在面对张辽时可能遭遇困难。两人的单挑,最终结果可能是平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