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导言
在中国历史上,许多开国帝王都具有鲜明的个性,其中不乏一些极具个性化的领导者,甚至可以说:没有个性就不能成为帝王。比如刘邦,常被称为“流氓皇帝”;又如朱元璋,提起他总是与“残暴多疑”挂钩。然而,这些个性标签往往过于简化,无法全面展示人物的复杂性。
这就像古时丰收后的舞龙一样,表面看似欢庆,其实潜藏着更深的情感。一种解读是:我辛苦耕耘一年,不是为了求雨就是在期待雨的降临,常常跪得久了都快忘了如何站起来。如今丰收了,我也该把心中的郁闷吐出来,尽情享受这片刻的释放。
这种心态其实很普遍——人们在领导面前表现一副模样,在领导背后又是一番景象,两者往往截然不同。只有当与领导不再有利益关系时,个人的真实想法才会无拘无束地表现出来。
那么,为什么我一开始提到这些似乎无关紧要的事呢?其实有两层含义。其一:标签式的评价往往是娱乐化的,像漫画一样不必太过认真对待。其二:人们的行为本质上是由利益驱动的,换句话说,为了生存和生活,他们对能控制自己利益的人几乎不可能做到客观。
了解了这两点,再看朱元璋为何会提出“三次生死问候”,而回答者最终丧命,不回答者安然无恙,甚至回答得过多的人反而死得更加悲惨,这些现象也就不难理解了。
二、回答者死
在大明开国的众多武将中,朱元璋对三位将领的评价最高。第一位是徐达,朱元璋称他为“破虏平蛮,功贯古今”;第二位是常遇春,他的开拓之功,按朱元璋的标准,排位在前七八名之间。
但第三位被评为最优秀的,却出乎意料——竟然是傅友德。傅友德原本是叛离陈友谅、投奔朱元璋的将领,朱元璋竟称他为“论将之功,傅友德第一!”
从这些评价中不难看出,徐达与常遇春都是统帅,在朱元璋眼中,他们是开国元帅。而在所有的大将中,傅友德的地位尤为突出,堪称第一大将。
然而,傅友德最终却成为了“回答者死”的典型。根据《石匮书》记载,某次朱元璋宴请群臣,大家欢聚一堂,气氛和谐,仿佛回到了大明建立之初。然而,朱元璋突然不高兴了,因为他注意到傅友德没有吃完桌上的菜,这让他十分不满,认为傅友德这是对自己的不尊重。于是,他开始责怪傅友德,最后愤怒地说:“就你一人来了?怎么没把你两个儿子带来?叫他们过来!”
傅友德毫不犹豫地转身走出宫门,刚出宫门,一名朱元璋的亲卫跑来告诉他:“咱皇上大哥说了,提着你儿子的人头回来!”
傅友德愣住了,他杀掉了自己的儿子,然后提着人头返回宫中。朱元璋顿时狂怒,大声吼道:“你傻呀,怎么真做出这么残忍的事来!”
傅友德已经看透生死,他拿出匕首,冷冷回敬道:“你皇上大哥不就是想要杀我们父子三人吗?有啥了不起,死而已!”说完,他自尽身亡。
从这一事件的分析可以看出,虽然这段记载并非出自正史,但我们可以确信的是,傅友德拥有比朱元璋更为鲜明的个性,他的死,正是因为这一点。
朱元璋最初并没有想要将傅友德置于死地,只是因为傅友德在公众场合对他的无视,朱元璋才开始生气。只要傅友德此时低头认错,问题本可以解决。但傅友德显然不愿屈服,这才让局势发展到无法控制的地步。
这其实是愤怒引发的后果。问与答之间,愤怒越加剧烈,最终导致了极端的结果,傅友德与他儿子的生命付出了代价。朱元璋的残暴与多疑,也因此被进一步加深,个性标签愈加深刻。
愤怒中的问答,往往会带来严重后果,双方利益最终都会受到损害。即使双方明知最终都将输掉,依然不愿承认错误,打肿脸充胖子。这种情况,江湖中人多有体会吧?无论是父子之间,还是上下级之间,这类事情屡见不鲜。因此,提醒大家,愤怒时最好避免进行问答式交流,尤其当双方都有强烈个性时,更应该小心谨慎。
三、不答者生
汤和是朱元璋的贵人之一,正是他的一封信,将朱元璋从寺庙中拉入郭子兴的队伍。尽管汤和在初期时职位高于朱元璋,但最终他甘心为朱元璋效力。汤和的才能虽然无法与徐达、常遇春相比,但他却是少数几位能够善终的淮西勋贵之一。然而,你知道汤和也曾经历过与朱元璋的生死问答吗?
那是在朱元璋晚年,得知汤和病重后,他亲自前去探望。见面后,朱元璋非常感慨,回忆起两人一同走过的峥嵘岁月,询问了许多问题。奇怪的是,汤和一言不发,竟然什么问题都不答,只是痛哭流涕,叩首示敬。
朱元璋看到这一幕,不禁感动万分,流着泪给汤和送去了许多金银、布匹,然后离开。
《明史》中记载汤和没有回应,是因为病重无法言语。但你相信吗?事实上,汤和直到一年后才去世。
当时,朱元璋正在为给朱允炆铺路,展开了一场大规模的杀戮。蓝玉案牵涉甚广,许多人都面临被清洗的危险,甚至连之前死去的傅友德,也被说成是蓝玉一党。
因此,朱元璋除了探望汤和的病情外,显然还想通过这次机会探察汤和是否有异心。若汤和是装病或病得不重,那他能否活下来,便成了一个问题。汤和没有回应,唯有通过连连叩首来表达自己对朱元璋的忠诚,显然这是为了避免给朱元璋留下任何借口。
这一举动类似于北宋初期的杨信,他因病变成哑巴,直至临终才开口,言辞清晰、感激皇帝。这种身体语言比言语更加有效,尤其在危机时刻。
因此,汤和选择不回答,实际上是在用行动表达忠诚,而这也正是“不答者生”的智慧所在。如果汤和当时顺着朱元璋的感情继续回答,结果可能就不会像他用身体语言示意那样安全。
四、回答太多,生不如死
刘伯温,民间传说中的神人,常被与诸葛亮并列。可惜,历史上的刘伯温并没有享受到应有的荣耀,反而因与朱元璋的一次生死问答,陷入了生不如死的结局。
事情发生在李善长辞去丞相后,朱元璋询问刘伯温:“你的学生杨宪很有前途,我考虑提拔他做宰相,你怎么看?”
刘伯温回答:“杨宪确实有丞相之才,但他的胸襟不够广阔,这才是最大问题。”
朱元璋又问:“那汪广洋如何?”
刘伯温急忙否定:“他的度量不如杨宪,更不可取!”
朱元璋再问:“看来只有胡惟庸可以了?”
刘伯温急了,说:“如果宰相是掌车的车夫,那胡惟庸迟早会搞砸!”
朱元璋不悦,指着刘伯温道:“那宰相就由你来做!”
刘伯温四次拒绝:“我心直口快,缺乏耐性,不适合担此重任!”
问答结束后,朱元璋最终选择了胡惟庸做宰相。刘伯温的不幸也随之而来。
他生病时,胡惟庸奉朱元璋的旨意派人给他治疗,并开了药方。不料,药物使刘伯温病情加重,痛苦不堪。
刘伯温痛苦万分,向朱元璋上诉,朱元璋只是冷淡地回应:“知道了!”此后再无下文。
最终,刘伯温在病痛折磨中死去。至于他是否被毒死,至今仍成谜。
分析这段问答,朱元璋对刘伯温非常信任,所以才邀请他来共同决定谁当宰相。但刘伯温不仅没给出有效的建议,反而引发了一系列问题。
朱元璋其实早已心中有数,只需要一个利大于弊的选择。刘伯温如果不那么直白,也许可以避免这场灾难。
这就像贾诩在曹操问他谁应当为世子时,他简短回答:“我在想袁绍和刘表为何败亡。”曹操立刻心领神会。
刘伯温的过多回答让朱元璋产生了不悦,最终导致了他的悲剧结局。这也说明,有时候少说话,反而能避免许多不必要的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