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朱元璋的三次生死问答:回答者死,不答者生,回答太多,生不如死
迪丽瓦拉
2025-09-07 19:34:19
0

一、导言

在中国历史上,许多开国帝王都具有鲜明的个性,其中不乏一些极具个性化的领导者,甚至可以说:没有个性就不能成为帝王。比如刘邦,常被称为“流氓皇帝”;又如朱元璋,提起他总是与“残暴多疑”挂钩。然而,这些个性标签往往过于简化,无法全面展示人物的复杂性。

这就像古时丰收后的舞龙一样,表面看似欢庆,其实潜藏着更深的情感。一种解读是:我辛苦耕耘一年,不是为了求雨就是在期待雨的降临,常常跪得久了都快忘了如何站起来。如今丰收了,我也该把心中的郁闷吐出来,尽情享受这片刻的释放。

这种心态其实很普遍——人们在领导面前表现一副模样,在领导背后又是一番景象,两者往往截然不同。只有当与领导不再有利益关系时,个人的真实想法才会无拘无束地表现出来。

那么,为什么我一开始提到这些似乎无关紧要的事呢?其实有两层含义。其一:标签式的评价往往是娱乐化的,像漫画一样不必太过认真对待。其二:人们的行为本质上是由利益驱动的,换句话说,为了生存和生活,他们对能控制自己利益的人几乎不可能做到客观。

了解了这两点,再看朱元璋为何会提出“三次生死问候”,而回答者最终丧命,不回答者安然无恙,甚至回答得过多的人反而死得更加悲惨,这些现象也就不难理解了。

二、回答者死

在大明开国的众多武将中,朱元璋对三位将领的评价最高。第一位是徐达,朱元璋称他为“破虏平蛮,功贯古今”;第二位是常遇春,他的开拓之功,按朱元璋的标准,排位在前七八名之间。

但第三位被评为最优秀的,却出乎意料——竟然是傅友德。傅友德原本是叛离陈友谅、投奔朱元璋的将领,朱元璋竟称他为“论将之功,傅友德第一!”

从这些评价中不难看出,徐达与常遇春都是统帅,在朱元璋眼中,他们是开国元帅。而在所有的大将中,傅友德的地位尤为突出,堪称第一大将。

然而,傅友德最终却成为了“回答者死”的典型。根据《石匮书》记载,某次朱元璋宴请群臣,大家欢聚一堂,气氛和谐,仿佛回到了大明建立之初。然而,朱元璋突然不高兴了,因为他注意到傅友德没有吃完桌上的菜,这让他十分不满,认为傅友德这是对自己的不尊重。于是,他开始责怪傅友德,最后愤怒地说:“就你一人来了?怎么没把你两个儿子带来?叫他们过来!”

傅友德毫不犹豫地转身走出宫门,刚出宫门,一名朱元璋的亲卫跑来告诉他:“咱皇上大哥说了,提着你儿子的人头回来!”

傅友德愣住了,他杀掉了自己的儿子,然后提着人头返回宫中。朱元璋顿时狂怒,大声吼道:“你傻呀,怎么真做出这么残忍的事来!”

傅友德已经看透生死,他拿出匕首,冷冷回敬道:“你皇上大哥不就是想要杀我们父子三人吗?有啥了不起,死而已!”说完,他自尽身亡。

从这一事件的分析可以看出,虽然这段记载并非出自正史,但我们可以确信的是,傅友德拥有比朱元璋更为鲜明的个性,他的死,正是因为这一点。

朱元璋最初并没有想要将傅友德置于死地,只是因为傅友德在公众场合对他的无视,朱元璋才开始生气。只要傅友德此时低头认错,问题本可以解决。但傅友德显然不愿屈服,这才让局势发展到无法控制的地步。

这其实是愤怒引发的后果。问与答之间,愤怒越加剧烈,最终导致了极端的结果,傅友德与他儿子的生命付出了代价。朱元璋的残暴与多疑,也因此被进一步加深,个性标签愈加深刻。

愤怒中的问答,往往会带来严重后果,双方利益最终都会受到损害。即使双方明知最终都将输掉,依然不愿承认错误,打肿脸充胖子。这种情况,江湖中人多有体会吧?无论是父子之间,还是上下级之间,这类事情屡见不鲜。因此,提醒大家,愤怒时最好避免进行问答式交流,尤其当双方都有强烈个性时,更应该小心谨慎。

三、不答者生

汤和是朱元璋的贵人之一,正是他的一封信,将朱元璋从寺庙中拉入郭子兴的队伍。尽管汤和在初期时职位高于朱元璋,但最终他甘心为朱元璋效力。汤和的才能虽然无法与徐达、常遇春相比,但他却是少数几位能够善终的淮西勋贵之一。然而,你知道汤和也曾经历过与朱元璋的生死问答吗?

那是在朱元璋晚年,得知汤和病重后,他亲自前去探望。见面后,朱元璋非常感慨,回忆起两人一同走过的峥嵘岁月,询问了许多问题。奇怪的是,汤和一言不发,竟然什么问题都不答,只是痛哭流涕,叩首示敬。

朱元璋看到这一幕,不禁感动万分,流着泪给汤和送去了许多金银、布匹,然后离开。

《明史》中记载汤和没有回应,是因为病重无法言语。但你相信吗?事实上,汤和直到一年后才去世。

当时,朱元璋正在为给朱允炆铺路,展开了一场大规模的杀戮。蓝玉案牵涉甚广,许多人都面临被清洗的危险,甚至连之前死去的傅友德,也被说成是蓝玉一党。

因此,朱元璋除了探望汤和的病情外,显然还想通过这次机会探察汤和是否有异心。若汤和是装病或病得不重,那他能否活下来,便成了一个问题。汤和没有回应,唯有通过连连叩首来表达自己对朱元璋的忠诚,显然这是为了避免给朱元璋留下任何借口。

这一举动类似于北宋初期的杨信,他因病变成哑巴,直至临终才开口,言辞清晰、感激皇帝。这种身体语言比言语更加有效,尤其在危机时刻。

因此,汤和选择不回答,实际上是在用行动表达忠诚,而这也正是“不答者生”的智慧所在。如果汤和当时顺着朱元璋的感情继续回答,结果可能就不会像他用身体语言示意那样安全。

四、回答太多,生不如死

刘伯温,民间传说中的神人,常被与诸葛亮并列。可惜,历史上的刘伯温并没有享受到应有的荣耀,反而因与朱元璋的一次生死问答,陷入了生不如死的结局。

事情发生在李善长辞去丞相后,朱元璋询问刘伯温:“你的学生杨宪很有前途,我考虑提拔他做宰相,你怎么看?”

刘伯温回答:“杨宪确实有丞相之才,但他的胸襟不够广阔,这才是最大问题。”

朱元璋又问:“那汪广洋如何?”

刘伯温急忙否定:“他的度量不如杨宪,更不可取!”

朱元璋再问:“看来只有胡惟庸可以了?”

刘伯温急了,说:“如果宰相是掌车的车夫,那胡惟庸迟早会搞砸!”

朱元璋不悦,指着刘伯温道:“那宰相就由你来做!”

刘伯温四次拒绝:“我心直口快,缺乏耐性,不适合担此重任!”

问答结束后,朱元璋最终选择了胡惟庸做宰相。刘伯温的不幸也随之而来。

他生病时,胡惟庸奉朱元璋的旨意派人给他治疗,并开了药方。不料,药物使刘伯温病情加重,痛苦不堪。

刘伯温痛苦万分,向朱元璋上诉,朱元璋只是冷淡地回应:“知道了!”此后再无下文。

最终,刘伯温在病痛折磨中死去。至于他是否被毒死,至今仍成谜。

分析这段问答,朱元璋对刘伯温非常信任,所以才邀请他来共同决定谁当宰相。但刘伯温不仅没给出有效的建议,反而引发了一系列问题。

朱元璋其实早已心中有数,只需要一个利大于弊的选择。刘伯温如果不那么直白,也许可以避免这场灾难。

这就像贾诩在曹操问他谁应当为世子时,他简短回答:“我在想袁绍和刘表为何败亡。”曹操立刻心领神会。

刘伯温的过多回答让朱元璋产生了不悦,最终导致了他的悲剧结局。这也说明,有时候少说话,反而能避免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2... 2007年3月26日,在辽宁省沈阳市的张家大帅府前,一名陌生男子出现在了门口。他自称名叫张闾实,声称...
原创 5... 1953年,毛主席收到了一份关于废除中医的报告,看到报告后他愤怒异常,立即指示相关部门,决不能执行废...
后世大多批评刘禅,功成名就的刘... 全文共2538字 | 阅读需6分钟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这是明代杨慎写的词《临江仙》,...
原创 司... 作为三国时期最为强大的政治势力之一,曹魏始终不乏精英人才,尤其是曹操作为集团的首脑,能够准确了解每一...
魏存成:新中国成立以来高句丽考... 作为历史上的一个称谓,高句丽既是一个民族的名称,又是一个政权的名称,其间还曾被作为中原政权所设置的地...
原创 没... 关于中国在14年抗日战争中的胜利,外界常常有一种说法,即“没有苏联和美国的参战,仅凭中国自己,无法击...
原创 6... 1948年,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六纵队在河南叶县的临时指挥部里举行了一场重要的会议,议题是关于部队高级参...
原创 朝... 在阅读本文之前,真诚地邀请您点击“关注”,这不仅方便您参与讨论与分享,还能让您感受到更独特的参与感,...
原创 他... 1954年,南京军事学院正式设立战役系,专门招生对象为军以上职务的将领。在这52位学员中,最低职务为...
原创 抓... 在2020年中国的记者会上,一名日本记者提出了一个充满质疑的问题。他指出一位日本公民在2019年回国...
原创 原... 1979年,徐向前元帅收到了来自原北京军区司令员郑维山的来信,信中提到他生活上的困难,并请求得到解决...
原创 他... 初露锋芒的战场岁月 杨文瑔在黄埔军校的学习和表现堪称优秀,尤其在理论课和实战演练中,他总是表现得十分...
原创 萧... 红六军团出身的萧克将军在评价夏曦时曾表示:“革命者犯错误,的确会对革命事业产生负面影响,但评价一个人...
原创 张... 在新中国的开国将领中,许多是在抗战时期积极参与革命的,他们在后来的战斗中迅速成长起来,最终成为了军队...
原创 蜀... 一、蜀汉的灭亡之谜 蜀汉究竟是如何灭亡的?通过《三国演义》,我们无法直接得出结论。尽管在诸葛亮的时...
顺承郡王:清初八铁帽子王之一,... 你知道吗?在中国历史上,曾有十二顶象征着至高无上权力和荣耀的“铁帽子王”头衔,在清朝这二百年的风风雨...
原创 清... 1979年,几位美国人带着所谓的债券,闯入美国大院,声称代表几百人正式起诉中国,要求归还自清朝以来所...
原创 蒋... 在1942年,25岁的蒋纬国独自一人踏上了前往西安的列车。没曾料到,在火车即将发车时,车厢内突然上来...
美国的未来将是另一个阿阿根廷 昨天和合作伙伴交流关于产品出海的事,自然就要做些国际形势的分析,我相信不会特别长的时间,美国还是会解...
清朝一位穷苦船员,因闹肚子下船... 这篇文章里的内容都是根据可靠的资料写的,文章最后也注明了资料的出处和截图,大家可以看一看。 【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