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原创战国时期的函谷关,三处险要组成一套防御体系,成为秦国的东大门
迪丽瓦拉
2025-09-04 07:04:58
0

【七雄归一系列13】

一、张仪真正的对手是谁?

在我们的印象中,张仪和苏秦就是一对异父异母的亲兄弟。

两人都是在鬼谷子那儿拿的文凭,踏入社会之后又相互关照、相互欣赏。其中“苏秦智激张仪入秦”的故事,千百年来被无数人点赞。

这样的故事非常符合小说的情节:

同出一门的师兄弟各成一脉,以天下为棋盘,下出了一盘千古棋局。

更重要的是,这些事情并不是民间传说,而是在司马迁《史记》中的《张仪列传》和《苏秦列传》中明明白白地写着。

似乎是无可置疑的。

这两位总是被认为是一对

但是从两人的生卒年份上,却可以看出很大的疑点。两人都是出生年份不详,张仪卒于公元前309年,而苏秦是公元前284年在齐国遇刺,这中间相差了二十五年。

如果张仪和苏秦年岁相仿,以古人的平均寿命,张仪领盒饭二十五年后的苏秦必然是一个垂垂老者。

可是没有任何史料表明苏秦是以一个老年人的身份合纵六国,相反所有的描述都让人感觉到苏秦正处于精力充沛的壮年。

而且苏秦的主要事迹,基本上都发生在张仪故去之后,这也不符合两人同辈师兄弟的设定。

因此可以判断,张仪和苏秦并不是同一个时代之人,张仪成为战国顶流大咖的时候,苏秦还没有崭露头角。

那么,和张仪对弈这盘“纵横”棋局的真正对手究竟是谁?

这个人,就是“犀首”公孙衍!

张仪真正的对手---公孙衍

公孙衍,魏国人!魏国人!魏国人!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果然不愧是战国排名第一的人才基地,魏国究竟是多么乐善好施,才能把这么多顶级人才都完美错过?

公孙衍早年的职业生涯是在秦国度过的,和他的本家公孙鞅不同,公孙衍走的是纯粹的武将路线,默默地积累战功。

等到他开始崭露头角的时候,秦、魏的河西之战已经进入下半场。秦国的胜局已定,而魏国则节节败退。

公元前333年,公孙衍操盘了著名的“雕阴之战”,此战秦军大获全胜,击溃了魏国大将龙贾所率领的主力。而公孙衍也凭借此战之功,获得了“大良造”的爵位。

原本形势一片大好,战功赫赫的公孙衍非常有可能成为秦国的下一任相邦。

这个时候魏国已经被打怂了,派人带着礼物找到公孙衍:虽然你在秦国上班,可户口本上的地址还在魏国是不?家乡的建设发展也要关心关心啊。

不知道是出于什么考虑,公孙衍就劝说秦惠文王:现在河西之战基本上已经赢了,咱薅羊毛没必要盯着一个薅,可以先打打野,肃清一下秦国西边的夷狄,巩固一下后方。

人在职场漂,哪能不挨刀?

张仪这个时候已经来到秦国,将公孙衍视为最大的竞争对手。见此机会,张仪立即驳斥公孙衍的观点:

这个时候打什么野?抓紧时间中路推塔!

魏国的底子可是相当雄厚,咱好不容易给打残血了,要是等魏国缓过劲来,可就全白忙活了!

秦惠文王如同醍醐灌顶,立即接受了张仪的方案,继续集中力量打击魏国。

张仪:小样,我才是主角

一子错,满盘皆落索。

公孙衍由于在这个战略问题上的失误,开始失去秦惠文王的信任。而张仪后来居上,成为秦国新的一哥,心满意足地成为大秦相邦。

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前辈+失败者”的公孙衍肯定是没办法继续留下来了。心灰意冷的他提了辞职报告,准备收拾行李回老家。

要不怎么说在好的平台工作会让自己升值呢。那边魏惠王听说公孙衍辞职,高兴得鼻涕泡都出来了,立即高薪聘请,担任魏国“犀首”。

《韩非子·外储说右上》:“犀首,天下之善将也,梁王之臣也。

获得新的工作机会,公孙衍干劲十足。在秦国的工作经历让他明白,有张仪在,秦国一定会盯着魏国穷追猛打。

无论是春秋时期延续下来的世仇,还是秦国向东扩张的需要,魏国绝对逃不过秦国这顿打。

公孙衍更明白,此时已经由盛而衰的魏国论一对一单挑,已经不是秦国的对手。秦国的战斗意志和战争潜力让他心中发寒,这条西陲的黑龙开始觉醒了。

问:单挑打不过,怎么办?在线等!

答:简单,摇人呗~

公孙衍也是这么想的,我魏国不是对手,那就多找帮手,几国合力还打不过吗?

这就是【合纵】的由来,从北到南,几个国家合力抵御秦国。

别看公孙衍是带兵打仗出身,转行做外交之后,业务能力照样一流。

到各国出访了一圈,硬是把这个【合纵】联盟给攒起来了。

联盟的带头大哥叫“纵约长”,担任者是谁呢?楚怀王!

是不是很意外?所以别把人家真当傻瓜哦,谁还没个风光的时候呢。

楚怀王:啥?我自己都吓一跳!

公孙衍的合纵部署非常高明,东面说服三晋和楚国,西面联络义渠,在战略上对秦国形成包围,使其两面受敌,疲于应付。

公元前318年,公孙衍达到了人生巅峰,不仅身配五国相印,更是成为联军的主帅,发起了第一次对秦国的攻击,风头一时无两。

从此以后的几十年,合纵联盟又多次发起了对秦国的攻击。而交战的地点无一例外都是在同一个地方---函谷关,这个春秋战国乃至秦汉时期最著名的雄关,成为了【合纵】与【连横】两大阵营的决战之地。

那么,为什么会是函谷关?

二、秦国的专属神器---函谷关

1、合纵攻秦只有三条路

从【合纵联盟】的角度来看,选择一条进攻秦国的路,需要满足两个条件:

首先,这条路需要便于集结和调度兵力和物资;

其次,这条路对于合纵各国的距离是差不多的。

六国想要打进秦国的关中平原,总的来说有上、中、下三条路:

要打秦国水晶,有三条路可走

【上路】:走豫北通道,从黄河以北的河内地区向西,沿着中条山北麓来到黄河,渡河进攻关中平原。

这条线基本上位于魏国境内,狭长的豫北通道对于联军的后勤补给是一个噩梦。而且由于位于黄河以北,对于联盟中的主力队员楚国来说,这条路太远了。

而且上路最大的缺点在于,哪怕克服了难走的豫北通道,也还需要西渡黄河才能踏入关中平原。这基本上复制了当初魏国和秦国河西之争时候的态势,魏武卒跨过黄河,进攻河西之地。

我们在本系列《

一个离家29年的男人归来,治愈了秦国的迷茫和焦虑,开始触底反弹

》一文中有过详细的描述,这一段黄河不是想过就能过的,满足通航条件的仅仅只有那么二、三个渡口而已。

而这个时候,魏国已经将黄河西岸的要塞基本丢得一干二净,俗称“兜比脸还干净”。

在没有任何据点作为支撑的情况下强渡黄河,去和战斗力爆表的秦军正面硬打。

说实话,合纵联军胜算不大。

而且一个不好,后勤路线要是被切断,渡河的联军就成了背水的孤军。

那时候,合纵联盟去哪里找一个韩信,来激活【背水之战】的技能呢?

所以,上路PASS!

秦国:就你们要强渡黄河啊?

【下路】:走商洛,入武关。进入南阳盆地,由商洛之地进攻武关,从“秦之四塞”的南大门进入关中平原。

这条线处于南方的楚国境内,缺点和【上路】相同:对于赵、魏、燕等国,在武关集结,距离实在是太远了,后勤补给的压力将无限增大。几乎除了楚国,没有人愿意选择这条线。

所以,下路PASS!

果然,要想决出胜负,还是要看中路对线吗?

【中路】:走洛阳,从崤函古道进入关中。

洛阳往西,在传统中原地区的最西侧,有一条狭长的道路位于险峻的秦岭山脉和汹涌的黄河之间,长度超过100公里,这就是广义上的“崤函古道”,乃是关中平原和中原地区的连接点。

这条线几乎与【上路】平行,只不过一条在黄河以北,一条在黄河以南。

【中路】的优势在于,可以依托“居天下之中”的洛阳作为天然的集结点和后勤补给基地。而且对于合纵各国的距离都是差不多的,谁也别喊远。

更重要的是,这条线可以避开黄河,不需要进行风险极大的渡河作战,进一步降低了攻秦的风险。

崤函古道了解下

说了这么多优点,走【中路】难道就没有什么困难吗?

其实也没啥,就是有一座函谷关而已。

2、函谷关其实是一整套防御体系

在战国以前,在崤函古道上的防御工事叫做“桃林要塞”,原本是晋国的一片畜牧区域。后来为了防范秦国东进,晋国在这片区域建立了一片防御工事。

所以“桃林要塞”不是一个点,而是绵延一片的体系。

在这一段时期的记载中,会频繁出现“瑕”、“桃林”、“焦”等地名,就是指的这一片区域。

到了秦惠文王时期,秦魏争霸的局势日趋明朗,秦国的优势越来越大。随着“桃林”这一片地方落入秦国之手,整个崤函古道的西半段都在秦国的掌控之中。

之后,秦惠文王在桃林塞的东面修筑了大名鼎鼎的函谷关。

所以说在战国时期,函谷关是不折不扣的新地标,它的防御力直接超过原本的桃林塞,成为秦国新的防御神器。

那么函谷关为什么这么难打?请看下面这张示意图:

秦函谷关示意图

函谷关背靠一座地质运动形成的高台,叫做“稠桑原”。

这个“原”的地形,可以理解成一个缩微版的高原,边缘陡峭,而顶部相对平坦。

狭长的崤函古道从“稠桑原”中间穿行而过,函谷关就牢牢地扼守在古道的入口处。

函谷关的防御厉害就厉害在三个险要:

第一险,稠桑原

“稠桑原”这块高地是一道天然的屏障,呈南北走向,如同一道盾牌,挡住了来自东面敌人的攻击。

有朋友问,这个“原”不是一块高地吗?顶部不是平坦的吗?我爬上去,不就可以绕过函谷关了吗?

很遗憾,理想很丰满,可实际操作起来是行不通的。因为顾名思义,“稠桑原”这片高地之上,有着一片茂密的树林。

这也就意味着,即使合纵联军的士卒能够侥幸爬上“稠桑原”,他们的辎重车辆、攻城器械等大型设备,都无法通过这片树林。

另外,联军在这又是攀岩,又是进树林。真当函谷关里面的秦国守军都是稻草人,会眼睁睁地看着合纵联军玩团建?

所以总结起来一句话,想要翻越“稠桑原”,如果是旅游探险小分队,可以;如果是大规模行军,没有可能!

那么又有朋友会问,既然翻不过去,那么从旁边绕过去行不行呢?

答案是:也不行!

稠桑原紧邻黄河,绕不过去

“稠桑原”南北狭长,北边直抵黄河。大家不要看现在的地图,现在的黄河与两千多年前的河道走势是不一样的。当时“稠桑原”北侧的峭壁之下,就是奔腾不息的黄河,没有可以行走的空间。

而黄河在三门峡以西的河段,自古就是出了名的难通航,传说中的“中流砥柱”可绝非浪得虚名。所以函谷关的秦军完全不用担心敌人从水路逆流而上。

北边走不通,那南边怎么样?

“稠桑原”向南延伸十几公里,可以来到今天的灵宝市。如果打算走灵宝这条线绕行,一方面将使合纵联军的补给线无限拉长,随时可能受到函谷关守军的攻击。

另一方面,即使绕开了“稠桑原”,却依然绕不开秦岭山脉。从灵宝往西,依然会处于重重山峦和茂密的森林之中,对于大部队的行军,简直就是噩梦。

所以,“稠桑原”作为函谷关第一险,将西进关中的路挡得结结实实。

而这第二险,对于合纵联军则是雪上加霜。

第二险,涧水。

如果要进攻函谷关,那并不是一场纯粹的陆战。因为在函谷关的前方不远处,有一条河流从北向南流过,这条河叫做“涧水”。

之所以史料上叫“水”而不叫“河”,是因为在战国秦汉时期,历史记载中的“河”这个字,基本上就是黄河的专属代号。

其他的河流无论是流量还是流域,都无法与黄河相提并论,所以通常称为“水”,例如漳水、淮水、渭水等等。

涧水是黄河的二级支流,全长约100公里,从北向南,流入洛水。

从规模上看,涧水只是中原地区一条普通的河流,不要说和长江、黄河相比,就是淮河等河流相比,水量也是远远不如。

涧河其实并不宽

其河面宽度最多也就小几十米,而其深度也不足以承载内河航运的船只。

可以说,涧水真的就是一条普通的小型河流。

如果是在平时,要想渡过涧水,并不是一件难事。一叶小舟,用不了几分钟就可以到达对岸。但是当这条河流如护城河一般,出现在函谷关面前的时候,它的防御力量早已不可同日而语。

在陆地战场上,一旦出现贯穿整个战场的河流,那么对进攻一方的难度将急速上升。

即使是军事装备高度发展的现代战场上,一旦遇到江河湖泽等地形,也需要专门的两栖战术和装备来应对,更不要说两千多年前的古代战场了。

有这么一条涧水,对于合纵联盟而言,就意味着他们在渡河的过程中,全程处在函谷关秦军的弓箭射程之内。

无论是进攻还是撤退,都必须在渡过涧水的时候,付出极大的代价。而且所有的重型攻城武器,基本不可能被运到函谷关下。

如果说第一险和第二险都是老天爷赏饭吃,那这第三险就完全是老秦人用自己的双手打造出来的。

第三险,函谷关

无论是稠桑原,还是涧水,都不能算是天堑,想要克服这些自然条件,其实还是有很多办法的。

然而把这些天然的优势整合在一起,形成一整套坚不可摧的防御体系,则是依靠老秦人亲手打造的函谷关要塞。

秦函谷关

既然是要塞,当然不可能仅仅只有一面城墙,除了常规的作战部分,还有供守城士卒居住和生活的区域,以及存放箭矢、桐油等防守物资的库房。

只要有充足的物资供应,函谷关的守军就可以拥有长时间续航的作战能力。

那么,形成完整体系的函谷关防御能力有多强呢?有一句话可谓将函谷关的易守难攻描绘的淋漓尽致----百二秦关!

《史记·高祖本纪》:“秦,形胜之国,带河山之险,县(悬)隔千里,持戟百万,秦得百二焉。

虽然有夸张的成分,但我们就可以简单直接地理解为:有两万秦军镇守的函谷关,需要一百万的兵力去进攻!

结语

从险峻程度来说,函谷关比不上依托于“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剑门关;

从地理范围的重要性而言,函谷关比不上万里长城起点的山海关;

甚至仅从拱卫关中平原来看,函谷关也比不上后起之秀的潼关。

但一个地方是否有名,主要看的是这里曾经发生过什么事。

在公元前4世纪—前3世纪的华夏大地上,【合纵】与【连横】的光辉在函谷关形成聚焦,西方的强秦和东方的六国以函谷关为战场,展开了一场又一场的角力。

在这一百多年中,函谷关就是汇聚全天下眼光的耀眼舞台,也是东方六国心中的那道无法逾越的“叹息之墙”,更是名副其实的“天下第一关”。

那么,那一次次荡气回肠的合纵攻秦之战,又是如何恢宏的场面呢?

请看下集

我是小步

【七雄归一】系列13,同名视频系列也在更新。

如果觉得不错,那么关注一下吧~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清... 1912年溥仪退位之后,清朝灭亡。溥仪并不甘心江山败落在自己的手中,于是他开启了恢复清朝的计划,可是...
原创 刘... 关于刘禅的故事,很多人总是将他视作“扶不起的阿斗”,这使得他在人们心中的形象并不高。作为三国时期蜀汉...
原创 基... 叶姓起源于芈姓,最初是以封邑为氏,族中的始祖为叶公沈诸梁,远祖追溯至上古的颛顼帝。叶姓的尊贵起源使得...
原创 祖... 古代人并不像现代拥有防火防水的保险箱,古人若是有值钱的东西会想办法将其隐藏起来。由于世事变化无常,有...
“五花八门”,指的是哪五花、哪... 大家常说"这世道真是五花八门",可您知道这词儿背后藏着多少门道吗? 今天咱们就来扒一扒这个成语的"前...
原创 此... 提起张灵甫,很多人对他率领74师在孟良崮全军覆没的历史事件都比较熟悉。但很多人不知道,其实74师的前...
原创 秦... 文|飞鱼说史 当时间划过战国的天空,西方落日的余晖产生的热量渐渐压倒了东方刚刚升起的太阳,就好似盛夏...
原创 古... 众所周知,古代日本大多数时候都是中国的藩属国,它的古代文化也多学自中国,按理说,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古...
原创 秦...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全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
原创 上... 本文参考历史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相关文献来源。 (长安老道 苏玄明) 苏玄明是个相士...
原创 冷... “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这一句话深刻反映了历史上许多王朝更替的艰难,它最早出现在《资治通鉴·唐纪》一...
原创 半... 1947年夏末,解放战争进入胶着阶段,局势风云突变。曾多次在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的许世友,却在这段时间...
原创 一...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句流传千古的名言讲的便是伟大的将领韩信。无论是在民间传说中,还是在正式的史...
原创 清... 不可否认,清朝对中国近代以来的没落固然有相当大的责任。不过,但凡学过高中历史的朋友都背过这么两句话:...
原创 秦... 要说古代帝王的陵墓,不乏豪华奢侈的,也有简朴朴素的,还有一些至今仍未能找到确切位置的。而其中最为奇特...
原创 1... 1908年的西湖畔,18岁的西德尼·戴维·甘博正蹲在断桥上调试他的玻璃底板相机。这位来自美国新泽西的...
原创 北... 在439年,鲜卑族拓跋部的北魏政权统一了北方地区。经过一段时间的政治变化,到了534年,北魏发生分裂...
原创 他... 欢迎阅读《他有勇有谋却被马谡轻视,诸葛亮慧眼识英雄,成就一代豪杰》 点击关注,阅读全部文章。本文为娘...
原创 唐... 罗艺的造反就像一场闹剧,朝廷的讨伐大军还没走出长安,他的首级已被左右砍下传送到了京师,既然如此不得人...
原创 明... 公元1379年,大明王朝的都城南京发生了一起交通事故。一辆马车因为速度太快,导致车上乘客不幸坠亡。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