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明朝边军数量庞大,却因为这些原因,屡次败在蒙古铁骑之手
迪丽瓦拉
2025-09-04 07:04:45
0

明朝之所以在对蒙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处于守势,其原因和两个制度,两个历史事件分不开。所谓两个制度,指的卫所制度军户制度而两个历史事件,指的是明成祖五征蒙古,和明英宗御驾亲征,在土木堡惨败。下面,我们就来详细探讨一下这两个制度,两个历史事件对于明朝军事战略全局方针的重大影响。

首先,从卫所制度和军户制度说起

卫所制度和军户制度,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所谓卫所制度,就如同其字面意思一样,在全国各地设立卫所以屯兵,当有战事需要的时候,则对卫所中的兵力进行征调;待战事完结或者没有战事时,则将兵员调回卫所。

而在卫所中驻守的那些人,就叫做军户。所谓军户,它既不是职业的军人,也不是职业的农民,而是一种农兵相结合的特殊制度。即,这些军户在战时为兵,和平时期便是农民,进行正常的耕作,朱元璋用这个制度的时候,想法很好,军队自给自足,不用调老百姓的粮食,这不是减少了老百姓的负担吗?而且卫所有自己的屯田,由军户进行轮流耕作,以保证粮食生产。

看上去这个制度很好,理论上的确能解决很多问题,比如不用专门招兵,不用老百姓提供军粮,减少国家社会的负担,但事实上,这个制度是一个非常落后而又低效的制度。

首先,对于军户而言,这个是世袭的。一人为军户,其子孙后代皆为军户,无法改变。而军户的待遇又非常低,所以会导致大量的军户逃亡。

其次,军民不分,导致了军队战斗力低下。自唐代以来,军队发展的趋势就是专业化,即,国家组建职业军队来巩固国防,但是这种卫所制度,却又把军队变成了半农半军,即军队的去专业化。试想,平时大部分时间用来耕田的军户,军事素养能有多高,一旦遇到蒙古铁骑,如何抵挡?

再有,造成了将不知兵,兵不知将的局面。在有战争的时候,兵部会临时调动将领,带着卫所的军户们去战斗,在战斗结束后,将领回到中央,而军户继续回到卫所,军户平时由卫所的军官(中低级)进行管理。也就是说,主将和士兵之间,除了有战事的时候能有联系之外,其余时间都是绝对分离的,彼此之间毫无联系。如此一来,士兵不熟悉将领,不肯一心一意听其指挥;另一方面,将领不熟悉手下的士兵,指挥起来并不能得心应手。军队岂能有战斗力?

最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卫所的军官逐渐将卫所的公有土地霸占,而将军户变成自家的奴仆,如此一来,将官与军户的关系,逐渐从职业依附转向人身依附,军事地主产生,所以军户越发不满,军心涣散,士气低落。

所以说,这两个相辅相成的制度,使得明朝军队的战斗力长期低下,且背离军队职业化的历史进程。可以想象,当一群训练低效,士气低落的半农民军,面对骁勇善战,精通骑射,性格彪悍的蒙古军队时,会有如何惨烈的情况发生,故,这两个制度,是导致明朝军队战斗力退化的根本原因。

其次,再来说这两场战争

首先是明成祖五征蒙古。

在朱元璋,朱棣前期,明朝始终对蒙古保持着进攻的态势,比如蓝玉北伐,朱棣(燕王时期)的北伐,都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战国。然而,朱棣五征蒙古,却直接导致了这种局面的扭转。

明成祖的北伐,实际上并没有收到应有的效果。朱棣北伐的目的,不是单纯地为了“追击”蒙古,而是为了将其彻底消灭,永绝后患。所以他不惜每次调动大量兵力,耗费大量的钱粮,甚至御驾亲征,然而基本上没有这么碰到过蒙古的主力,五次远征也并没有对蒙古造成毁灭性的打击,反而明朝自身因为消耗钱粮过多,导致了永乐后期的一系列社会问题。

在这些战役中,皇帝既没有摧毁蒙古人的诸帐部落,也没有能够限制他们对北方边境的进犯,这就造成了一个政策上的大难题。永乐帝放弃了明太祖的战略方针,他不再在长城塞外的设防卫所内部署兵力;这种部署兵力的方式在补给上会花费很大,同时把戍守部队长期束缚在防守阵地上。结果,他把几个关键性的前沿卫所撤到了长城以南,按保卫新京师的需要重新部署了兵力。在撤退的卫中,有一个卫是在大同西北的东胜,它变成了明军内线防御工事的象征。但是,当皇帝采取主动,并尽力搜寻敌人的时候,又当他执行一个分而战胜之的政策以使蒙古领袖们自己互相残杀的时候,他的这些计划都要落空。他很难追踪到蒙古那些飘忽不定的诸帐部落并与他们作战,分而治之的政策在最后疏远了蒙古人的各个派系。这些不起决定性作用的战役也大大损耗了帝国的财力,伤害了军队的士气。他的政策在无意之间削弱了北方沿边的安全。在永乐帝死后,除了1449年的一次惨败之外,再也没有组织讨伐了。中国人丧失了对塞外地区的控制,只有组织长城以内的防御线。这肯定是永乐帝咄咄逼人的边境政策的最严重的负效果。在这些讨伐中大量浪费的精力和物力,并没有取得长远的效益。

以上是《剑桥中国史》对于朱棣五次征讨蒙古的总结,值得注意的是,在最后一次远征后,他将长城以外的卫所全部撤回长城以外,依托长城对蒙古采取守势。这也标志着自朱元璋建立明朝以来,对蒙古采取的战略进攻自此结束。而这一切的根源,就在于朱棣几次声势浩大而战果有限的北伐。

再说土木堡

土木堡之变就不再细说,但凡对明朝历史有一定了解,都会知道,明朝在土木堡一战中,精锐丧尽,而且杰出的武将也被蒙古一网打尽,从此彻底形成了文盛武衰的局面,而明朝的自此之后,对于蒙古,一直处于被动的防守,几乎没有主动出击,河套地区从此之后也开始慢慢被蒙古人蚕食。

土木堡之变,可以说是明朝武运衰落的开始。

综上,卫所制度和军户制度这两个制度,以及五征蒙古和土木堡之变这两个决定性事件,导致了明朝在对蒙古的战争中,屡屡失败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清... 1912年溥仪退位之后,清朝灭亡。溥仪并不甘心江山败落在自己的手中,于是他开启了恢复清朝的计划,可是...
原创 刘... 关于刘禅的故事,很多人总是将他视作“扶不起的阿斗”,这使得他在人们心中的形象并不高。作为三国时期蜀汉...
原创 基... 叶姓起源于芈姓,最初是以封邑为氏,族中的始祖为叶公沈诸梁,远祖追溯至上古的颛顼帝。叶姓的尊贵起源使得...
原创 祖... 古代人并不像现代拥有防火防水的保险箱,古人若是有值钱的东西会想办法将其隐藏起来。由于世事变化无常,有...
“五花八门”,指的是哪五花、哪... 大家常说"这世道真是五花八门",可您知道这词儿背后藏着多少门道吗? 今天咱们就来扒一扒这个成语的"前...
原创 此... 提起张灵甫,很多人对他率领74师在孟良崮全军覆没的历史事件都比较熟悉。但很多人不知道,其实74师的前...
原创 秦... 文|飞鱼说史 当时间划过战国的天空,西方落日的余晖产生的热量渐渐压倒了东方刚刚升起的太阳,就好似盛夏...
原创 古... 众所周知,古代日本大多数时候都是中国的藩属国,它的古代文化也多学自中国,按理说,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古...
原创 秦...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全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
原创 上... 本文参考历史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相关文献来源。 (长安老道 苏玄明) 苏玄明是个相士...
原创 冷... “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这一句话深刻反映了历史上许多王朝更替的艰难,它最早出现在《资治通鉴·唐纪》一...
原创 半... 1947年夏末,解放战争进入胶着阶段,局势风云突变。曾多次在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的许世友,却在这段时间...
原创 一...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句流传千古的名言讲的便是伟大的将领韩信。无论是在民间传说中,还是在正式的史...
原创 清... 不可否认,清朝对中国近代以来的没落固然有相当大的责任。不过,但凡学过高中历史的朋友都背过这么两句话:...
原创 秦... 要说古代帝王的陵墓,不乏豪华奢侈的,也有简朴朴素的,还有一些至今仍未能找到确切位置的。而其中最为奇特...
原创 1... 1908年的西湖畔,18岁的西德尼·戴维·甘博正蹲在断桥上调试他的玻璃底板相机。这位来自美国新泽西的...
原创 北... 在439年,鲜卑族拓跋部的北魏政权统一了北方地区。经过一段时间的政治变化,到了534年,北魏发生分裂...
原创 他... 欢迎阅读《他有勇有谋却被马谡轻视,诸葛亮慧眼识英雄,成就一代豪杰》 点击关注,阅读全部文章。本文为娘...
原创 唐... 罗艺的造反就像一场闹剧,朝廷的讨伐大军还没走出长安,他的首级已被左右砍下传送到了京师,既然如此不得人...
原创 明... 公元1379年,大明王朝的都城南京发生了一起交通事故。一辆马车因为速度太快,导致车上乘客不幸坠亡。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