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一个亲王、几百位郡王、上万宗室,到了明朝末年,朱元璋分封下的“铁桶家族”变成了一艘开着无数漏洞的破船。你觉得皇室子孙会像电视剧里那样荣华富贵、逍遥自在?真实历史却一点也不浪漫:死得窝囊的有,活得憋屈的多,投降的也不是少数。到底是什么让一个家族从开国威风凛凛,最后摔成家族大逃亡?明朝亲王的结局,比宫斗剧还要精彩三分。明朝的“分封制”真能保万世无忧吗?一切要从朱元璋的算盘说起。
先让我们把舞台拉回到洪武年间。朱元璋这位草根天子,一手织出了最严密的分封网:二十四位亲王、无数小王爷,从北到南、从东到西,像撒种子一样撒遍大江南北。有人觉得这叫“铁桶江山”;可有人心里嘀咕——这么多王爷,养得起吗?更别说朱元璋还立规矩,规定王子、王孙统统得进“养猪场”(不是字面意思,就是不许参政,不许有兵权),只有吃喝、祭祀和繁衍人口的份儿。但别急,江山不是光靠制度稳的。朱允炆削藩,朱棣造反,这当口,明朝内部就像一锅快炸开的大粥……
说起明朝的亲王,得像剥洋葱,一层层往下扒。表面上看,朱元璋的分封制真是面面俱到,既防外敌又防内乱。你看,那些亲王爷不是都被安插在交通要冲、兵家必争之地?可制度归制度,人的心思就复杂了。朱允炆削藩时,四位亲王一下子从“高层编制”变成平头老百姓,连郡王都得靠边站。削藩成了亲王们最怕的梦魇。老百姓却眼巴巴地看着这些爷们:一边吃着俸禄,一边啥权力都没有,成天在府里“混吃等死”。隔三差五有人被废、有人病死、有人自杀,亲王的数量也就像过山车,起起伏伏。但你以为明朝老百姓会为亲王落泪吗?那可未必。朝廷欠了二十年俸禄,代王想申冤,最后账一笔勾销,谁吃亏?普通百姓的“吃瓜心”,反而是“你们富贵人家,也有倒霉的一天”。
到了嘉靖、隆庆时期,表面上王室风平浪静,内里其实暗流涌动。嘉靖做了一个壮举,试图改革宗室俸禄,结果钱没省下来,穷宗室也没过好。你说怪不怪?上层亲王奢靡不已,下层小王爷连口饭都快揭不开锅。有的靠老妈赏米,有的靠变卖家产,沦落到“明末版月薪族”。反对声音也多:有人说,既然宗亲不能参政、不能参军,干脆全体解散!可你以为皇族容易“下岗”吗?朱元璋的规矩实在太死,血缘关系一把锁死,没多少变通空间。于是,表面太平的明朝宗室,其实像个快要爆炸的气球,只等有人捅个窟窿。
剧情突然反转。到了明朝末年,清军南下,李自成、张献忠杀入关中,原本文弱、养尊处优的亲王们突然成了众矢之的。张献忠、李自成成了“收割机”,不少亲王都成了刀下亡魂。最让人跌破眼镜的,是那些富得流油还死抱钱袋的亲王。比如,福王朱常洵,明明家中金银成山,却舍不得救济饿兵,被李自成烹成一道菜。局势火烧眉毛,谁救得了谁?还有的王爷躲在死人堆里装死、有人带着全家亡命天涯、甚至有人拼光最后一桶金买命。那些平日“混吃等死”的人,仿佛一下变成了“抗清英烈”或者“胆小鬼”——明朝分封制的弊端,一夜之间全暴露无遗。从四处募勇士斗志昂扬,到最后绝望自杀,历史的讽刺意味再明显不过。
到了最后,明朝的王族看似处处有人上位,实际上一个个身不由己。表面上停息,却更大危机在逼近。清军步步紧逼,南明政权“你方唱罢我登场”,亲王的权力和命运越来越分裂。有的假装“吃斋念佛”想保命,有的被追得投河自尽,有的干脆投了新朝。宗室的生存线越来越细,有的被封杀,有的流落海外,一锅烩菜式的“没落贵族”故事不断上演。哪怕少数人做出英勇反抗,也掩盖不了家族彻底解体的命运。文村失守,最后的堡垒崩塌,明家子弟十年间生死相继。分歧日益尖锐:到底该拼到底,还是悄悄苟活?所有的选择都被现实击得粉碎。
说到底,明朝的亲王们是“制度下的牺牲品”,还是自作自受?照部分人的观点,这套分封制本事大——能保天下太平、家族兴旺。可结果呢?等到外敌一来,明家的“铁桶江山”变成“水桶漏底”。那些被称为“天之骄子”的宗亲,不是死于内斗就是命丧乱军,最后落得个“各自为政,各自为战”。皇帝缺安全感时就打压亲王,等到需要救急时又盼着他们能挺身而出。看起来,这制度就是“会跑的废柴保安队”,关键时刻掉链子的。说白了,表面光鲜,还不如个中看不中用的花瓶。要不是亲王们真会混吃等死,朱元璋的这份“家国大业”还真不一定能玩下去!
那么问题来了:明朝分封制到底是聪明的家族保险箱,还是拖垮江山的无底洞?你是觉得亲王们该像朱元璋寄望那样守家安分,还是觉得与其养着好几万个“吃白饭的”,还不如早点让他们自谋出路?站“强皇权”一方,分封就是毒药,站“养家糊口”一方,宗室也是受害者。你觉得,明朝灭亡根子真在这些亲王身上吗?评论区聊聊,各抒己见,是金饭碗还是鸡肋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