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世纪70年代,清朝的局势可谓内外交困,百孔千疮。西方列强的船舰如猛虎般窥视着中国的每一寸土地,等待着吞噬;而在国内,阿古柏这位中亚“屠夫”野心勃勃,悄然在边境地区蠢蠢欲动。面对如此危急的局面,朝堂上,众大臣的意见却分歧严重,难以达成共识。
在这紧张的局面下,有一位大臣站了出来,他说:“如今,西方列强的威胁才是最严峻的,它们的侵略带来的伤害更加深远,尤其是海上的敌人,而新疆,虽远离中原,荒芜之地,即使丢失,也不过是损失一隅,影响微乎其微。”这番话一出,许多大臣纷纷点头附和,认为海上的威胁更为迫切。
然而,左宗棠此时站了出来,他目光坚定,声音铿锵有力:“这话实在毫无根据!大清疆域的每一寸土地都同等重要。若任由新疆被割据分裂,我们岂能安睡?应该集中兵力,稳住疆土,保卫每一块领土的完整!”
左宗棠的话语如雷霆之震,瞬间令朝堂上所有人都为之一震。就在这时,有大臣提出疑问:“如今我们把大部分资源都放在了海军,哪有足够的资金和兵力守住新疆?”左宗棠不屑一顾地回应:“只要我们心意坚决,兵力从不需要过分分散,原有的力量足以打退任何敌人!”
这时,另一位大臣也不甘示弱地提出:“但新疆背后的威胁不仅仅是本土的侵略者,背后还涉及到西方列强,尤其是沙俄和英国。如果得罪了这些大国,它们联合起来对我大清的威胁会更加猛烈,到时新疆和海岸线,恐怕我们一个都保不住。”
正当朝堂中议论纷纷时,慈禧太后从高位发话了:“海上要守,陆地同样要守!”虽然慈禧太后保守顽固,但她也知道左宗棠的军事能力,经过深思熟虑后,她最终决定支持左宗棠的观点。朝堂顿时陷入了寂静,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皇位上,等待着太后的最终决策。
“左宗棠,你为钦差大臣,负责新疆军务,务必守住新疆!”这一命令带着不可违抗的力度,标志着“海塞之争”的最终结局——以新疆为重。
在这一历史性决策背后,是左宗棠与李鸿章的激烈争论。李鸿章认为当务之急应集中精力守卫海岸线,抵御外敌,而左宗棠则坚定主张收复新疆,保卫大清内陆的安宁。最终,经过激烈讨论,慈禧太后权衡利弊,选择了支持左宗棠,并委任其亲自负责新疆的防卫。
那一年,左宗棠64岁,年事已高,但他依然负起了沉重的历史责任。
1812年,左宗棠出生在湖南的一个普通农家,少年时就显露出过人的才智,勤奋好学,逐渐培养了远大的抱负。15岁时,他考取了长沙府试的第二名,但由于母亲病重,他未能参加院试。母亲的去世让他痛心不已,父亲也在不久后去世,左宗棠选择了在丁忧期间专心读书,期间他广泛阅读了许多被士人冷落的实用书籍,包括经济和水利等内容。
他所学的知识让他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经世致用”思想,逐渐走向了更广阔的道路。丁忧过后,他继续回到学校攻读,虽然几次参加考试未能取得显赫成绩,但他从不气馁,最终在会试中以第十五名的成绩顺利入选。然而,这并未令他满足,最终,他决定放弃仕途,潜心学术。
然而,命运很快让左宗棠的才能得到了展示的机会。1852年,太平天国大军攻占长沙,形势危急,湖南人民纷纷准备逃离。此时,湖南巡抚张亮基听闻左宗棠的名字,亲自邀请他出任指挥,镇压太平天国的进攻。张亮基对他信任有加,调集了所有兵力交由左宗棠指挥,左宗棠全力以赴,经过三个月的苦战,最终成功保卫了长沙,迫使太平军撤退。
随着他在湖南的卓越表现,左宗棠的名声传遍了全国,逐渐成为了清朝的重要军事人物。之后,他随曾国藩参与多次战斗,并屡战屡胜,逐渐建立起一支强大的军队,最终被任命为大学士,成为朝中的重臣。
这一年,左宗棠63岁,尽管年事已高,然而他在之后的岁月中,迎来了人生的真正高光。
在新疆问题日益紧迫时,左宗棠早已预见到其中的危机。他曾向朝廷上书,警告新疆问题的严峻性,但当时大部分大臣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然而,随着沙俄势力的扩张,最终左宗棠得到了机会,接受了朝廷的任命,亲自出征新疆。
在前往新疆的途中,左宗棠的决心前所未有。为表决心,他甚至在队伍中带上了一口棺材,向士兵们表达“若战败,我甘愿死于沙场”的决心。最终,左宗棠凭借其卓越的军事才能,成功收复了新疆的大部分地区,击败了阿古柏政权。
然而,战后发生了让左宗棠始料未及的情况。沙俄通过外交手段,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一项不平等的条约,将一部分曾通过战争收复的土地交给俄国。这个消息让全国震惊,清朝使者被判处死刑,左宗棠也为此积极备战,准备与沙俄一决高下。
在69岁高龄时,左宗棠依然不放弃,为国家捧起了最后一战。沙俄最终因无法再与清军对抗,选择退让,清政府成功保住了新疆的领土。
此后,左宗棠在军务上虽有所成就,但也因病于1885年去世,享年73岁。左宗棠的逝世,意味着一位民族英雄的告别,但他所创造的辉煌历史,永载史册。
在左宗棠去世后,他的子女们也继承了他的才智与品质。左宗棠有四个儿子和四个女儿。他的大儿子左孝威英俊且才华出众,可惜英年早逝;其余三子虽然资质平平,但他们的后代在各自的领域做出了杰出的成就。左宗棠的四个女儿也都有着卓越的文学成就,尤其是二女儿左孝琪,虽然身体残疾,但她依然坚持文学创作,成为时代的楷模。
左宗棠严谨的家教造就了这些子女的优秀品质,使他们能够在自己的领域发挥光芒。左宗棠一生不懈追求,为国家作出了巨大贡献,他的教育方式、个人修养,至今仍是后世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