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明朝灭亡时,左良玉带领80万大军按兵不动,为何仍被捧为忠臣?
迪丽瓦拉
2025-09-04 17:05:12
0

公元1644年,李自成的农民军攻占北京,明朝长达276年的历史画上了句号。就在明朝濒临灭亡的关键时刻,朝廷内部出现了一位手握重兵的将领,却在历史的关键节点上选择了袖手旁观,他就是左良玉。

左良玉所统领的80万大军,如果能在此时挺身而出,与农民军展开决战,或许能为垂死的明朝带来一线生机。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左良玉不仅没有出手相救,反而静静地看着自己的国家走向灭亡。

更为离奇的是,这位“按兵不动”的将领竟然被朝廷大肆捧为忠臣,受到了朝中官员的推崇。那么,左良玉为何在明朝灭亡的关键时刻没有行动,又为何能被誉为忠臣呢?

要理解左良玉为何能在明朝灭亡时屹立不倒,我们必须先了解明朝晚期官场的腐败和政治环境。

明朝的官场风气恶化,早在嘉靖时期便已有显现。明中期,权臣严嵩的贪污腐败不仅严重损害了朝廷的公信力,还使得许多正直的官员黯然失势。而严嵩的倒台,虽为徐阶所推动,暂时平息了部分腐败现象,但这一段历史不过是沧海一粟。

随着张居正改革的推进,虽然一度为明朝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但张居正的改革并未能扭转根深蒂固的官场腐败。万历、天启年间,党争愈发激烈,东林党与阉党的斗争极为激烈,朝中正直的官员被排挤打压,而许多无能但会拍马屁的官员却屡屡获得提拔。左良玉的崛起,正是在这种政治环境下应运而生。

左良玉的仕途之所以能够迅速上升,除了个人的投机手段外,背后也有强大的人脉支持。

左良玉早年并非出类拔萃的将领,而是明朝军中一个不起眼的小兵。起初,他在东林党大官侯恂的幕下做杂役,逐渐结识了权力中心的许多重要人物。

侯恂是当时崇祯朝的户部尚书,位高权重,左良玉在他的庇护下,得到了快速晋升的机会。侯恂的推荐使得左良玉从一个普通的士兵跃升为副将军,开始参与更大规模的军事行动。

值得一提的是,左良玉虽然在军事上并无突出表现,但他凭借与侯恂的良好关系,避开了许多军事上的过失与责任。侯恂的庇护,使得左良玉得以在军中迅速积累权力,最终成为了拥有80万大军的大将军。

上图_ 魏忠贤(1568年-1627年)

然而,左良玉真正能够稳固自己的地位,并非完全依赖于军事能力,而是在官场中精于“作秀”和“会来事”。

在那个政治环境中,能力不再是晋升的唯一标准,更多的是个人的政治手段和与上司的关系网。左良玉的成功,正是因为他能够在朝中官员和大臣面前展现自己的“忠诚”和“政治智慧”。

例如,在军事行动中,虽然左良玉的战绩并不出众,但他善于借机作秀。他常常通过一些巧妙的手段来获得官员们的好感。

上图_ 明·周鼎绘《左良玉出师图卷》(局部)

一次,左良玉的部队在商丘附近作战,军纪严明、伤害百姓。他听闻商丘是侯恂的老家,于是下令禁止军队在此地进行暴力活动。这一举动虽然并非出于真正的道德考虑,但却让他获得了朝中官员的认可与称赞。左良玉通过这种精心策划的“作秀”手段,成功塑造了自己的“忠臣”形象。

即便如此,左良玉的“忠诚”并不建立在真正的忠心上,而更多的是一种政治投机的行为。在明朝面临灭亡的关键时刻,左良玉并没有采取任何实际行动,反而选择了按兵不动。

上图_ 明·周鼎绘《左良玉出师图卷》(局部)

明朝的崩溃,特别是李自成攻占北京后,左良玉依旧没有派兵进行救援。他的军队在这样的历史关键时刻并未发挥作用,反而成为了旁观者。

令人难以理解的是,左良玉没有采取行动,却依然被当时的朝廷大臣视为忠臣。这种现象,正是明朝官场腐败、黑白颠倒的鲜明体现。即使明朝即将灭亡,左良玉的“忠诚”依然被高层赞扬,这也揭示了当时官场的政治虚伪与混乱。

左良玉的故事,反映了明朝晚期的政治腐败与军事失序。在一个恶劣的政治环境中,左良玉不仅没有发挥应有的军事才能,反而通过各种手段稳固了自己的地位,最终成为了“忠臣”的代名词。

然而,历史的结局却并未因左良玉的“忠诚”而改变。明朝灭亡了,左良玉的“忠臣”形象也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褪色。

上图_ 明末农民起义军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日... 日本投降之后,约2万名日军与1万妇女一起躲入长白山,随后神秘失踪。1945年,美国在广岛和长崎投下两...
原创 中... 一件件离奇的尘封往事, 一条条悬疑的历史谜团, 中国历史秘闻轶事,剥丝抽茧,展现真像。 中国历史上最...
原创 解... 解放战争打响后,陈毅和粟裕率华东野战军作战屡获全胜,对此,毛主席评价几大野战军说,论作战能力“山东第...
原创 挟... 曹操,历史上极具争议的角色,他的智慧与野心堪称超凡,与此同时,他的残酷和阴险也令人深感畏惧。曹操的策...
原创 真... 《三国演义》作为古典四大名著之一, 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第一...
原创 泰... 不丹国王父子两代都是全球最帅国王,其它国王望尘莫及。这年代是看脸的年代,还是长得好看的受欢迎。在中国...
原创 1... 凯夫特的印第安战争在殖民地留下颇为消极的影响,社会发展停滞,民生艰难。1647年,凯夫特被荷兰西印度...
原创 光... 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清朝的同治皇帝爱新觉罗·载淳去世。这一事件本身虽不算罕见,但由于皇帝死后...
原创 清...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逐步完善,“中式外交”让中国护照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许多国家开始对我国实行免签政...
原创 清...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出于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各个时期的统治者都对中央政权的组织形式和权力划分做出了调整...
原创 大... “岂不畏艰险,所凭在忠诚。”此诗来自于吴筠的《舟中夜行》。 历史上有许多忠臣报效王朝的故事,他们为了...
原创 清... 《秋闺》中,明代秦淮八艳之一的董小宛通过诗句“小庭如水月明秋,天远窗虚人自愁”,生动地描绘了闺中女子...
原创 岳...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开头的这段诗句,带着一股年轻人的血气与豪情...
原创 欧... 屈辱的和平 1918年11月11日,世界大战停战,战胜国代表聚集在巴黎的凡尔赛宫商讨后续事宜。德方...
原创 清... 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清初有名的贤后孝庄文皇后因病在慈宁宫去世,令人惊奇的是她死后37年,康熙都没有将...
原创 中...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超级大国的前提条件 启迪 治大国,如烹小鲜 秦始皇没解决好的问题,被汉武帝解决了...
原创 商... 秦人的祖先非子因替周王室养马有功受封于秦地,当时的秦地只是陇右地区的一个小城。 秦人在和戎族人的斗...
原创 历... 在我国古代,皇帝通常使用庙号和谥号来称呼,唐朝之前,大家习惯用谥号,如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汉宣帝...
原创 “... 提起王昌龄,我们对他的许多诗句都耳熟能详,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出塞》);“黄沙百...
原创 南... 南宋抗金名将岳飞一生正直、光明磊落,但他在1142年却因被宋高祖以毫无依据的谋反罪名斩首,这一事件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