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刘公岛上的天主堂早已荡然无存,幸亏还有老照片
一,素有“海上仙山”和“世外桃源”的美誉的刘公岛
刘公岛是威海市海上天然屏障,位于中国东部山东半岛东端威海湾湾口,岛面积3.15平方公里,岛岸线长14.95公里,在国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素有“东隅屏藩”和“不沉的战舰”之称。
刘公岛
据旧志记载,元代名刘岛,亦名刘家岛。大约在明代始名刘公岛。关于刘公岛名称的由来,还有一段传说。其岛内人文景观丰富独特,有战国遗址、下至清朝北洋海军提督署、水师学堂等甲午战争遗址。
刘公岛自然风光优美,素有“海上仙山”和“世外桃源”的美誉。岛上峰峦叠起,植物茂密,远望松涛翠柏,郁郁葱葱;近观鹿群结队,鸟语花香,森林覆盖率达85%。
岛上气候宜人,具有春冷、夏凉、秋暖、冬温和昼夜温差小、无霜期长的特点,全年平均气温12℃左右,是避暑、度假、疗养的理想之地。刘公岛风景区属温带海洋性气候,是威海市市最湿润的地区,这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二,刘公岛上的天主教堂
在刘公岛3.1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曾有过三所小教堂,一所为刘公岛联合教堂,建筑现今依然保存完好,另一所是圣雅各伯天主教堂和圣公会教堂,毁于何时无从考证。
刘公岛圣雅各伯天主教堂旧貌 ,摄于上世纪20年代
圣雅各伯天主教堂建在刘公岛水师学堂后东南山坡,现遗址已荡然无存。雅各伯是追随基督的门徒,在世界各地都有以他命名的教堂。
刘公岛天主教堂的婚礼,新婚夫妇乘坐人力车离开教堂 ,摄于1938年
从老照片上看出该教堂体量不大,石砌建筑,带有立柱的正门设于西山墙,与拱圈形窗户格调一致,顶部设圆型天窗,屋脊正中有小钟楼,而且有中式瓦兽,看起来中西合璧,饶有意味。
雅各伯教堂内景 摄于1923年
从威海档案局的相关资料中,可以见到雅各伯教堂内景,圣堂内有耶稣张开双臂普世生灵的塑像,并摆放供基督徒做弥撒的座椅,整个布局均按照西式教堂格局布置,老照片中包涵的历史信息,给当代人了解西方宗教在威海的发展提供了史实依据。
刘公岛天主教堂的婚礼 摄于1938年
在2010年4月17日,一个叫安妮特•瓦克夫人的英国人来到刘公岛,她带来的历史照片以及她的讲述,让我们直观地还原了当年那场别开生面、新奇热闹、轰动一时的婚礼场面,还领略到雅各伯天主教堂昔日风情。
上世纪三十年代,卢森堡来的黑衣修女和教会学校的学生
除此之外,天主教会在威海还有建于1902年法国天主堂,建于1908年的圣母院。
法国天主教方济各会进入威海后,1902年,该会在北门外购地建教堂一座。以后又多次购买土地,于1907年建立海星学校,1908年在海星学校西侧建立圣母院。
三,建于1935年宽仁院
当年威海有个和记洋行,在刘公岛修建避暑别墅,生意一度非常兴隆。可天有不测风云,在1934年时候有个洋行高管骗取巨额贷款后携款逃跑,导致公司濒临倒闭。
宽仁院教堂是1935年落成的,为二层木石结构外廊式楼房,由教会用房和礼拜堂两部分组成。
后来洋行将这栋别墅和附属的十余亩土地,卖给了急求发展的威海天主教会。教会利用这些别墅和土地,建设了修道院、孤儿院、施诊所,当时有十余名卢森堡来的黑衣修女来到这里服务,教会事业蓬勃发展。
但是好景不长,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这里的外籍神职人员被日军关到潍县集中营,教会事业无以为继。
宽仁院是由天主教教堂、露石台别墅、孤儿院、修女宿舍、施诊所等其他附属用房组成的一个建筑群。
幽静、恬淡、平和的英式建筑“宽仁院”,犹如一幅西洋风景油画,在与美丽漂亮的威海新外滩相互映衬下,成为一道独特的人文景观。
四,刘公岛原有三座教堂
罗马天主教堂只在英国海军舰队夏季来威时使用,届时舰队会带来自己的神父。圣公会教堂则全年使用,每个星期天,由圣公会派一位牧师来到岛上主持礼拜等宗教活动。
基督教联合礼拜堂则有牧师常年住在岛上,可随时为驻岛英军和外侨提供宗教服务。
基督教联合礼拜堂旧照与现在照片对比
三座教堂现只剩下基督教联合礼拜堂,该建筑建于1902年。1894年,英国传教士本杰明、艾达.穆迪特夫妇前往石岛传教,1898年,受普茨茅斯兄弟会指派离开石岛前往刘公岛定居,为英国海军人员进行宗教服务。
他们先是开办了一处供水兵和士兵休息、娱乐的机构,其中一个房间做祈祷、阅读圣经之用。1902年建起这座能容纳400人的联合礼拜堂。
传教士住宅现貌
在威海历史中,教堂是一道别致的风景,岁月流逝,曾经的老教堂有的依然耸立,有的已从威海人的视野中消失,我们只能在老照片中去回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