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作为中国封建王朝中的第一个盛世王朝,其历史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其中两位极具代表性的皇帝。首先是汉光武帝刘秀,他不仅成功平定了天下,创建了东汉王朝,而且在位三十余年,为国家延续了近两百年的繁荣。另一位就是东汉末年名声赫赫的汉献帝刘协,这位皇帝被历史铭记,主要是因为他在位多年,实际掌握的却并非真正的权力,而是沦为了几位权臣手中的傀儡。
尽管东汉末年刘协依然苟延残喘了数十年,然而,东汉早在许多皇帝上位之前,皇权就已被削弱,那么今天就来一起探讨一下,东汉哪些皇帝是被他人摆布的傀儡吧。
1. 东汉中后期皇帝即位时年龄过小
在通常情况下,掌握一个国家最高权力的皇帝最好是一个年富力强的中青年。如果此人心智成熟,并且得到了良好的培养,即使不可能为国家拓展疆土,但作为一位守成之主也能确保国家的稳定。然而,东汉的许多皇帝却在年纪尚轻时即位,难以胜任治国理政之责。自汉章帝去世后,东汉的皇帝普遍年轻甚至是婴儿时期继位。比如汉和帝刘肇继位时年仅十岁,而最年轻的皇帝甚至才满百天。除此之外,还有十多位皇帝的在位时间不到一年之久。
俗话说“主少国疑”,当一个皇帝只是一个婴儿或儿童时,他不仅缺乏治国理政的能力,甚至连基本的判断力都没有。面对如此的局面,皇帝不得不听从他人的摆布。即使这些大臣起初以诚待他、出于好意帮助他,但权力的诱惑实在太过强大,最终这些大臣也会失去理智,陷入权力的泥潭,皇帝则只能沦为他们的傀儡。
2. 皇帝的外戚专权
外戚,指的是皇帝母亲和妻子的家族,尤其是在皇帝年幼、无法治国理政时,皇帝的母亲通常会担任皇太后,临朝称制。然而,尽管外戚掌握了政权,实际的权力运行却需要大臣的支持与执行。外戚多数并非治国有道之人,他们多是普通的妇人,且面对庞大的帝国,心中常常感到不安,因此通常会提拔自己信任的亲信,大多为自己的娘家人。由于外戚本质上并非朝廷的真正一员,他们掌握的权力往往会对皇权构成威胁。
例如,东汉和帝刘肇继位后,皇太后窦氏掌控政权,她将窦宪等外戚提拔为重臣,形成了东汉历史上首次外戚掌权的局面,极大地削弱了皇帝的权力。
3. 身边的宦官乱政
宦官,即阉人或太监,原本他们并没有任何政治权力,除非皇帝主动将权力交给他们。若皇帝不放权,宦官只能是皇帝身边的侍从,无法威胁皇权。然而,东汉中期,皇帝对外朝大臣和宗亲缺乏信任,认为他们都可能威胁到自己的权力,因此逐渐开始重用宦官,视其为最可靠的帮手。
宦官的最大特点就是无法传宗接代,没有后代继承人,因此他们较少有篡位的动机。正是基于这一点,宦官在东汉中期逐渐开始掌握政权。早期,汉和帝刘肇就曾借助宦官来对抗权臣窦宪,利用宦官集团打击外戚,成功将权力掌握在自己手中,然而这也为宦官的权力膨胀打开了大门。
4. 王朝末路降临,东汉名存实亡
实际上,一个王朝的衰败往往源自内部的权力斗争。东汉王朝的衰败,便是在内斗中加速的。外戚权臣何进凭借自己的国舅身份,掌握了朝中大权。他认为宦官的存在妨碍了自己的权力,于是联合地方军队势力,计划借董卓之手清除宦官。然而,何进未能成功,反而在宦官的谋划下被杀,而董卓的入京则带来了“引狼入室”的灾难,进一步加速了东汉的衰亡,最终,汉献帝刘协成为了东汉末期名存实亡的傀儡。
刘协虽然在位超过三十年,但始终被董卓、曹操、曹丕等权臣所控制,实际上他已不具备任何实际的权力。东汉最终因宦官、权臣内斗、腐败不堪等原因走向灭亡。最为典型的例子便是汉桓帝刘志,他在清除梁氏一族后,依靠宦官集团建立自己的权力,结果这些太监权力膨胀,最终导致了东汉的彻底灭亡。
综上所述,东汉中后期的多个皇帝因年幼或无能,无法治理国家,最终沦为宦官和外戚的傀儡。宦官的逐渐壮大以及外戚的专权,成了东汉王朝衰落的根源。最终,东汉走向灭亡的最大原因,不仅是外部的侵扰,而是内政的腐败,尤其是宦官权力的膨胀,使得东汉政权无法有效运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