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创作挑战赛#
公元200年,曹操在官渡之战中以弱胜强,战胜了当时不可一世的袁绍,创造了战争史上的一个奇迹,也奠定了自己的霸业。
俗话说,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
官渡之战中,袁绍军力3倍于曹操,谋士众多,武将勇猛,但还是输掉了决定性的一战,从此一蹶不振,四世三公的历史也画上了句号。
官渡之战中,曹操展现出了远胜于袁绍的能力,今天就来聊聊曹操到底比袁绍强在哪里。
壹招人之道:实事求是,唯才是举
在《三国志.武帝纪》中有这样一段话:
“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视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为其明略最优也。亦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这段话是陈寿对曹操的总体评价,其中可以看出曹操能够成功最关键的因素就是能够招揽到人才,并且合适地使用人才。
曹操是怎么招人的?
总体方针是
实事求是,唯才是举,不拘一格降人才
。
曹操需要的是有真正能力的人,不是徒有虚名的人,他不迷信名人,认为名人和能人是两个概念,名人不一定有本事,尤其在天下动乱的东汉末年,“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人太多了。
如果必须要从“德”与“才”之间进行排序,曹操会把“才”排在第一名,因为他需要的是实实在在能帮助自己治理天下的人。尤其是天下未定,最需要的是能干的人,如果对道德品质吹毛求疵,要求十全十美,那么能用的人就少得可怜了。
为了招到合适的人,曹操甚至经常会从敌人的阵营中吸收对自己有用的人才,武将中张辽原来是吕布的人,张郃原来是袁绍的人,徐晃原来是杨奉的部将;文臣中许攸、陈琳是袁绍的旧部,蒯越和刘琮是刘表的旧部。
但曹操也不是什么人都收,比如吕布。因为吕布曾经忘恩负义,背叛过丁原、董卓,在大节上有污点,所以曹操明白这样的人早晚也会反叛自己,所以就直接杀掉了。
相比于曹操,袁绍的招人之道简直就是反其道而行。
袁绍出身于名门,他认为自己应该成为战国四公子那样名扬天下的公子哥,于是在年少的时候经常举办各种聚会,结交了一大批社会名流。
但是对于袁绍来说,
其招人的原则是“非海内知名,不得相见”。
所以那些没有好出身的人,根本就见不得袁绍,并且袁绍也不屑与那些不是名门的人产生交集。
此外,袁绍与各种社会名士结交的目的也非常的功利。他结交名人的目的其实是为了抬高自己的地位,而这些人是否有真才实学,是否能够为自己的发展助力,他并不关心。
荀彧曾经评价过袁绍:
“邵凭世资,从容饰智,以收名誉,故士之寡能好问者多归之。”
这句话说的是袁绍凭借着家族的威望,装出礼贤下士的样子,博取虚名,因此那些徒有虚名的人都来归附于他了。
一个沽名钓誉,一个实事求是、唯才是举,高下立分。
贰用人之道:唯才所宜
有了武器,接下来就是如何使用的问题了。
曹操用人的第一个特点是
“知人善任,唯才所宜”。
说道用人之道,郭嘉对曹操的评价是“唯才所宜,不问远近”,荀彧对曹操的评价是“明达不拘,唯才所宜”。
唯才所宜的意思就是知人善任,既要知人,又要善任,缺一不可。这是能够好好用人的前提,而曹操真的是个中高手。
比如崔琰、毛玠作风清廉正派,曹操就派他们去选拔官吏,枣祗、任峻任劳任怨,曹操就派他们去监督种地屯粮;许攸智谋很好,但有小贪的缺点,曹操就只让他负责出谋划策,而绝不会让许攸去选拔官员。
曹操会用人的第二个特点是
“用人不疑”
。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这是用人的基本原则,但曹操所处的时代特殊,他能做到这点颇为不易。为什么这么说呢?
第一,曹操处于乱世,人心浮动,道德沦丧,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相比于太平盛世,简直低得可怜;第二,曹操当时一定程度是打着皇帝的旗号招揽人才的,所以许多人都对曹操有一定的猜疑,认为其是“汉贼”;第三,曹操招揽的人才十分复杂,有原来就在中央政府任职的,有从敌人的阵营中招降过来的,也有自己从底层招揽选拔出来的。
这么复杂的人员背景,人与人之间难免会产生猜疑,但曹操却展示出来极大的诚心诚意,即使是张绣这种三番四次背叛自己的人,只要愿意归顺于自己,曹操都会给与基本的信任,放手让这些人去做事,这种即使被欺骗了也无怨无悔的信任和诚意,让曹操获得了众人的感激和忠诚。
曹操用人的第三个特点是
“赏罚分明”
。
曹操治军严格,不论是自己还是别人,只要违反了军纪,打仗失败了都会受到惩罚。
曹操曾经下令行军时候不能践踏麦田,违令者死。但曹操的马却跳了进去,曹操为了惩罚自己,用剑割下了自己的头发,表示受罚。
罚得狠,赏得更狠,是曹操的特点。
对于有功之人,曹操的奖励会十分到位,而且都会超出被赏之人的预期,因此会让人更加的感激零涕,忠心不二。
比如徐晃在一次和刘备的战斗中,深入敌军,打败了关羽,保全了襄樊。曹操直接跑出军营七里相迎,并且摆下了盛大的酒席,自己亲自敬酒犒劳。在酒席上,曹操还用言语对徐晃大加赞赏,说自己带兵30多年,从来没有见过像徐晃这么勇猛的人。
相比较曹操的用人之道,袁绍是如何用人的呢?
总结起来,
袁绍的用人之道可以用四个字总结:个人好恶。
袁绍用人,首先不会知人,他不知道手下的人才有什么优势和劣势,不会扬长避短,因此用人毫无章法;其次袁绍这个人是个沽名钓誉的人,从他只结交那些社会名人就可以看出来,所以在用人的时候,哪些人拍马屁拍得好,他就用谁。这样的用人之道,与曹操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高下立判。
比如田丰喜欢提意见,袁绍就让田丰进入牢房;沮授提意见,袁绍偏偏就不听,结果解释袁绍一错再错,颜良被杀,官渡失利。
可以说袁绍的用人之道,简直是最好的反面教材。
叁谋略之道:能断大事,应变无方
曹操获得官渡之战的胜利后,获得了袁绍大量的财宝、图书和辎重,这其中还包括一些己方人员背地里写给袁绍的书信,这些书信里面写当然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都是一些希望归顺袁绍的话语。
换做一般人,肯定要把这些人全部拉出去斩了,但曹操是怎么做的呢?
曹操直接一把火,把这些书全部烧掉了。那些暗中勾结袁绍的人,原本是担心被曹操追究的,现在把提到嗓子眼的心又放回肚子里面去了,心中充满了悔恨和对曹操说不尽的感激和佩服。
曹操为什么这么做呢?不得不说,
曹操是个老谋深算的人,
这一点是袁绍比不了的。
曹操烧毁书信有两个原因,
一是保全自己的实力,二是树立自己高大的人格魅力。
官渡之战前,从纸面实力看,曹操处于必败的一方,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在允许的条件下,都会给自己留下一条后路,所以暗中和袁绍来往的人不会少。
如果把这些暗中来往的人都揪出来杀掉,曹操粗略估计会损失超过一半的人才,损失了这些资源,最终受伤的一定是自己。
既然已经战胜了袁绍,这些暗中勾结的人就没有了后路,为什么不能让这些人死心塌地地跟着自己呢?
于是曹操就一把火烧掉了这些书信,让那些真正心中有鬼的人感恩戴德,也让那些本来就忠心的人更加死心塌地。
所以曹操这一把火,不仅保全了自己的实力,也塑造了自己宽容大度、人才至上的人格,增加了整个团队的凝聚力和忠诚度,为他以后的争霸之路奠定了基础。
相比曹操,袁绍就没有谋略了。
讲个故事,袁绍有3个儿子,他最喜欢小儿子袁尚,喜欢的原因是小儿子长得最漂亮。看到这个喜欢的理由,就可想而知袁绍的智商了。
作为一个争霸的人,选拔接班人竟然要看脸,袁绍真的是让人看不透,看不懂。
郭嘉曾经这么评价过袁绍:
“袁公欲效仿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供给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
对于袁绍,郭嘉看得很明白,袁绍是想得多,但是没有要领,喜欢出谋划策却不会当机立断,遇事迟疑不果断,这样的人是没有办法争霸天下的。
有谋略,会招人,能用人,总结起来就是能够洞悉人心,洞察人性。
因为懂了人心,曹操了解身边的人最想要的是什么,因此聚集了足够多、足够优秀的人才,最后成就了自己的事业。
其实曹操成功的经验,对于现代的人来说依旧是很好的参考。
不论是工作还是生活,不论是管理者还是普通员工,只有懂得了人心和人性,你才会找到真正正确的方法,助力人生散发耀眼的光彩。
与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