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进中举》是我在中学时期学习的一篇课文,选自清代作家吴敬梓的著名小说《儒林外史》。
一、作者吴敬梓
吴敬梓出生在一个官宦世家,家族背景显赫。祖父和曾祖父都曾是高官,家中共出了六位进士,其中包括榜眼和探花。吴敬梓的父亲吴霖起,虽然只是康熙年间的拔贡,但也为家族传承着文化。为了让吴敬梓能通过科举,父亲从小就严格要求他学习儒家经典和八股文,希望他未来能一举成名,考中进士,仕途顺利。
吴敬梓小时候并不喜欢父亲要求的学习内容。他虽然有聪明才智,却不喜欢死板的八股文,而更偏爱诗词歌赋、小说和戏曲等文学作品。尽管他才思敏捷,但由于偏离了科举的要求,屡次考试都未能成功。1722年(康熙六十一年),吴敬梓终于考取了秀才,但不久后父亲去世,留给他巨额遗产。然而,吴敬梓本性豪放,不擅理财,花钱如流水,没多久便将遗产挥霍一空,陷入困境。
因财务困窘和生活拮据,吴敬梓成为了家族中大家教育子女的反面教材。即便如此,吴敬梓依然没有放弃科举的梦想,虽然屡次参加科举并屡遭失败,但他始终对八股文和科举体制持有强烈的反感。最终,他彻底放弃了通过科举入仕的计划,即使朋友和当时的官员推荐他,他也因身体原因婉拒了。
吴敬梓晚年贫困潦倒,靠卖文章和朋友的接济度日,甚至到了以书换米的地步。他的坚守反映了他对科举制度的反感,他认为科举制度固化了文人的思想,剥夺了他们的创造力。
二、科举制度的发展
科举制度最初是一种相对先进的选拔人才的机制,但到了明清时期,逐渐走向了僵化和腐败。中国古代曾经有过世袭制、察举制和军功制等选拔人才的方式,但这些制度往往让权贵阶层垄断了高官职位,使得普通百姓几乎没有机会改变命运。到了隋朝,士族阶层逐渐衰落,庶族地主崛起,科举制因此应运而生,为底层百姓提供了通过考试改变命运的机会。
科举制度的出现,给了普通百姓通过学识进入官场的可能性,也打破了世家大族的垄断局面。许多出身寒微的学子,如吕蒙正,凭借个人努力考中进士,最终跻身高官。然而,由于名额稀少,科举之路充满了艰难险阻。尽管科举提供了底层子弟上升的通道,但要成为进士依然困难重重,往往要经历数十年的努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科举的内容越来越固定化,考试形式也变得僵化,最终以四书五经为主要考试内容,并由朱熹的《四书集注》成为权威的参考资料。科举的这种固定化考试形式,限制了文人的创造性,变成了摧残个人思维的毒药。
三、范进中举
范进是个典型的八股文受害者,参加科举多年,却一直屡试不中。直到四十多岁,他才考中了秀才。他的困境也映射了许多读书人对科举制度的无奈与痛苦。明朝的秀才并没有任何特权,也不能享受任何政府资助,因此许多秀才生活困窘,被人戏称为“穷酸秀才”。
范进本身生活贫困,妻子胡屠夫家的日子也十分艰难,甚至连油水的饭菜都很难吃到。当范进终于考中秀才,家中依然困苦,妻子的父亲胡屠夫甚至对范进不以为然。范进尽管屡受打击,但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科举梦。尽管老丈人的冷言冷语,范进依旧决定偷偷去参加乡试。
在范进参加乡试期间,家里已经没有米饭,母亲只好将一只下蛋的母鸡卖掉换米煮粥。当范进回到家中,正好遇上报喜的官差。他的母亲在震惊中不知所措,范进则未能意识到自己考中了,甚至继续卖鸡。最终,邻居们赶来告诉他,他已经中举了。当范进得知自己中举时,他欢喜得几乎疯掉,跌倒在泥塘里,满身是泥,但依旧笑着、拍着手。
这一切的变化,使范进从一名贫困潦倒的秀才瞬间变成了家族的荣耀。人们纷纷送来礼物和银两,曾经看不起他的亲戚也开始改变态度,甚至连高高在上的张老爷也开始来看望他,赠送五十两银子,并提供住处。这一切的转变让范进深感不适,甚至到了精神崩溃的边缘。
范进的故事并不仅仅是一个科举成功的典型,它更是对科举制度、社会阶层和命运的深刻反思。他的疯狂表现其实正是对社会不公的极致反应。范进的成功让他暂时摆脱了贫困,但也让他意识到,社会对人性的压迫和科举制度的弊端,给了他永远无法治愈的心理创伤。
范进最终考中了进士,并在之后步入官场。虽已年过六十,他凭借自己的才华最终获得了四品官职,这一切都源于他坚持不懈的努力和那一场改变命运的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