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6月,延安杨家岭的七大大会进入了最后的阶段,眼看着大会临近尾声,关于委员和候补人选的提名问题却引发了一场不小的争议。在这场风波中,最为引人关注的候补人选便是原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的总队长、当时八路军太行分局的薄书记——薄政委。薄政委的提名成为了争论的焦点。
质疑的声音主要来自于薄政委在晋冀鲁豫时期的老搭档,太岳分区司令员陈赓。陈赓提出的质疑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他提到薄政委在抗战前夕曾因被捕而被关押,并在北平草岚子监狱里写下“悔过书”才得以释放。而延安整风的原则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陈赓认为,薄从监狱里出来后,作为普通的组织成员倒是可以接受,但作为候补委员,却显得不太合适。
这一番质疑很快传到了毛主席的耳朵里,主席认真对待了这个问题,并先后找周公、刘伯承等人了解情况。经过深入了解,主席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薄政委不仅文武双全,而且勇敢果断,为何不能直接担任正式委员呢?
确实,毛主席的这种评价在我军中并不常见。薄政委,1908年2月生于山西定襄,年仅14岁便从高小毕业考入省立师范。期间,他参与了师范学生的反房税斗争,积极参与五卅运动,并在17岁时加入了共产主义组织。
在师范学校学习时,薄政委便展现出了不凡的写作才能,他经常无偿撰写文章,发表在《山西日报》和《并州日报》上。报社甚至将刊有他文章的报纸寄回学校或家里,这使得村里的人开始议论纷纷,认为薄政委已是“赤色阵营”中的一员。薄政委的表哥曾多次劝告薄的父亲薄昌福,劝说薄不要走上这条“歧路”,但薄昌福对此却表现出宽容与理解,认为儿子已经长大,不会走错路。
事实证明,薄昌福的眼光准确无误。薄政委不仅写得一手好文章,特别擅长经济学,还被誉为“卧龙先生”。他在兵运方面也颇有建树,先后组织了唐山兵变和平汉线北段兵变,期间多次被捕,两次被关押入狱。
1931年6月,薄政委和其他61名同志因叛徒出卖被捕,关进了北平的草岚子监狱。由于薄政委才子出名,华北许多官员对他敬重有加,常常派人向他请教内政、外交及经济大计。薄政委则巧妙地与敌人达成了“协议”,表示只有得到组织同意才能回答问题,这样一来,他成功地与北方局建立了联系,也在监狱中获得了有关陕北红军、瓦窑堡会议等重要文件。
陈赓所质疑的,正是薄政委在草岚子监狱期间所写的“悔过书”及其出狱的过程。在监狱中的五年,薄政委与狱中的同志们顽强斗争,使得敌人对他们束手无策。1935年6月,薄政委等12人因拒绝“反省”而被判死刑,等待南京的批复。然而,正当此时,北方局刘书记采纳了组织部长柯庆施的建议,提出了一个紧急方案:在南京批复之前,先“诈降”,写下“悔过书”争取提前出狱。这个方案获得延安批准,三个月后,薄政委等人得以出狱。
薄政委出狱后,阎锡山的特使早已在外等待,恭请他与阎锡山商讨保晋大计。薄政委在回应时态度坚定:“我可以出面,但前提是必须得到组织的同意。”1936年10月,薄政委被派往山西太原,在阎锡山的掩护下,成功组建了“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随着全面抗战的爆发,阎锡山亲自点名薄政委负责训练30万晋军中的2万连排级干部。
薄政委不仅精于军事,更深知如何为我军招募人才,他组织了“山西青年抗敌决死纵队”,并任政委。随着山西决死第一纵队的成立,该队被编入八路军129师序列,薄政委担任政委。此后,他带领部队开辟了太岳根据地,与129师386旅共同作战。此时,薄政委的行动令阎锡山未曾预料到,经过一番布局,阎锡山的牺盟会和决死队最终被我军掌握。
随着抗战进入新阶段,薄政委与陈赓搭档,分别在太岳纵队和太岳区发挥重要作用。1943年8月,薄政委前往延安参加七大,在延安期间,他受到主席与任弼时的亲自接见。主席与薄政委进行了长达一天的谈话,薄政委深感主席的伟人气度,并坚定了继续跟随主席革命的决心。
由于七大推迟,薄政委被安排到党校学习。三个月后,陈赓也离开太岳,赴延安。期间,薄政委和陈赓被编入晋冀鲁豫代表团,刘伯承担任团长,而薄政委则担任副团长,尽管自己对于成为候补委员感到意外。此时,类似陈光等元老级人物都未能入选,薄政委的候补资格引发了更多关注。
主席的决定最终证明了他的远见。在抗战胜利后,薄政委辅佐刘邓,并在1947年6月参与了横渡黄河、挺进大别山的战略部署。新中国成立后,薄政委成为了财政部长,并在华北局书记的职位上做出了重要贡献。他还与陈云、聂荣臻组成了原子能工业三人组,并成为副总理和“八大元老”之一。
阎锡山曾评价薄政委为“山西文有薄,武有徐向前”,并表示如果这些人都为自己所用,定能一统天下,但他始终无法理解,毛主席为何深得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