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劳动部曾是国务院下设的一个重要部门,成立于1949年,主要负责全国的劳动和社会保障事务。它的成立与内务部、轻工业部、重工业部和贸易部等一同构成了政务院的基础部门。随着时代的变化,国家劳动部逐渐显得不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求,最终在2008年3月被撤销。
作为国务院的核心组成部门之一,国家劳动部经历了多次更名和调整,但始终是我国劳动行政和社会保障福利事务的最高管理机构。该部在国家各大部委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许多知名人士曾担任过该部门的副部长,其中包括毛齐华、宋平、施复亮、郗占元等人。而本文要提到的刘子久同志,也是其中之一。
刘子久,原名刘俊才,生于1901年,来自山东广饶县刘集村。他不仅是山东革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还为我国劳动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在担任劳动部副部长之前,刘子久已经是党内的知名革命家。早在山东,他便组织并领导了省内最早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团体——社会主义研究会。这个组织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刘子久从小聪明好学,8岁时便声名远播。在私塾里,他成绩卓越,常常第一个完成作业并背诵课文。他的聪慧和才思使得老师称他为“百行之才”,意指他各方面都非常精通。从乡村到城市,刘子久的才学逐渐为更多人所知。在1913年,他是刘集振华高小的一名学生,1920年又考入了山东省立青州第十中学。在这里,他结识了革命家王尽美、王翔千等人,并在他们的引荐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山东党组织的重要一员。
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山东,军阀混战不断,田中玉、张宗昌等军阀对山东进行掠夺。尽管如此,刘子久依旧不惧压力,在济南组织了社会主义研究会,并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面对战争和社会动荡,他始终坚持自己的革命信念。
1928年,国民革命军击退奉系军阀后,韩复榘的部队再次占领山东。在这一背景下,刘子久不仅在东营创建了鲁北第一个农会,还发动了潍河暴动。尽管这次起义没有成功,但它极大增强了山东基层党组织的力量,为后来党在山东的抗日武装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1929年,刘子久被委派负责党的地下联络工作。当时,山东的党组织与其他省份的联系几乎被切断,刘子久一方面协助邓恩铭等人开展群众工作,另一方面,以中央巡视员身份到各地巡查工作,在他的努力下,华北党组织逐渐恢复,省与省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
1931年,刘子久奉命前往北平开展革命宣传工作,但由于叛徒出卖,他不幸被捕并关押在北平军人反省分院。在监禁期间,刘子久并没有放弃学习,时常给狱友们讲解革命理论,深得狱友们的敬佩。
经过五年的监禁,1936年,在组织的营救下,刘子久被成功释放,并被派往河南开封开展地下工作。
1938年,刘子久前往延安,参加了中央召开的六届六中全会,并与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会面。尽管这是他第一次见到毛主席,但他深感毛主席和边区人民对自己的信任。1939年,在中央的指示下,刘子久重新回到河南,担任八路军洛阳办事处主任。
刘子久拥有丰富的革命经验和卓越的组织能力,因此自1939年起,他便在豫皖苏边区的工作中担任重要职务,包括中共河南工委书记、中共豫西省委书记等。1944年,中央调派王树声、李先念等人到河南组建工委,刘子久再次被任命为河南省委书记,全面领导当地的群众工作和土地改革。
1945年8月,豫西部队和新四军第5师在桐柏成立桐柏区党委,刘子久兼任党委书记及军区政委。尽管他已44岁,刘子久依然以极高的工作热情投入到组织工作中,为党和人民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解放战争爆发后,刘子久随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后因土改工作被调回河南,继续担任重要职务。1950年6月,他在中共七届三中全会上被撤销了候补中央委员职务。
建国后,刘子久主要负责全国总工会和劳动部的工作。他不仅是全国总工会文教部的部长,还兼任国家劳动部副部长。在这些职务上,刘子久始终脚踏实地,以实际行动为党和人民做出贡献。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刘子久再次出山,担任国家劳动总局顾问。1988年8月,他在北京因病去世,享年87岁。
刘子久的革命生涯长达五十多年,他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虽然遭遇了许多挫折,但他始终不改初心。作为一位老革命家,刘子久的事迹值得永远铭记与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