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队伍中的三位将领被称为三杨,他们分别是杨得志、杨勇和杨成武。这三位将军都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战争史上取得显著成就的重要军事指挥官。在长达二十多年的革命战争时期,三杨作为人民队伍中不可或缺的核心战将,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杨得志是三杨中的长兄,生于1911年,故乡位于湖南的株洲,他在1928年毅然加入工农红军,开始了自己的军事生涯。接下来的杨勇,作为三杨中的老二,出生於1913年,来自湖南浏阳县,1930年毅然决然地加入红军,开始了为人民奔赴战场的征程。而杨成武则是三杨中最年轻的成员,1914年出生于福建长汀县,他在1929年加入工农红军,步入了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中。三杨投身红军的时间前后并无太大差异,使得他们在军队中的职务也大体相当。值得一提的是,杨成武早期主要负责队伍的政治工作,后来转型为军事领导,并在这一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相对而言,杨得志与杨勇则始终是担当军事主官的角色。
在抗日战争初期,三位将军均为八路军的团长级别指挥官。杨得志出任115师685团的团长,杨勇则担任115师686团的副团长,而杨成武作为115师独立团的团长。他们在这段时间的职位相差不大,这种情况在解放战争时期也保持着类似的状态。杨得志与杨成武在解放前线同属华北军区的野战部队,是聂帅的得力助手,而杨勇则是中原野战军的核心战将,担任第一纵队的司令员,发挥了关键作用。
在1949年进行部队改编时,三杨皆被任命为各自野战军的兵团司令员。杨得志担任19兵团的司令员,专责西北地区的解放战役;杨勇出任第五兵团司令,负责西南地区的解放工作;而杨成武则是第20兵团的司令,负责京师兵团,专注于北平和天津的防御,并未参与其他地区的解放战斗。三位将军都为解放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赢得了“铁血战将”的美誉。
在解放战争胜利后,三位将军也参与了抗美援朝战争。杨得志率先入朝参战,紧随其后的是杨成武,然后是杨勇。回国的时间上,杨成武是最早的,因为他因水土不服不得不提前回国,接着是杨得志,由于抗美援朝战争已结束而回。而最后回国的杨勇,则是全体志愿军于1958年撤回国内,担任其指挥工作。从这三位将军的军旅生涯中,可以明显看出,他们在不同时期所担任的职务保持着相对一致。
但令人好奇的是,为何在1955年,杨勇未被选为大军区司令员,而杨得志与杨成武则分别担任了北京军区和济南军区的司令员。诸如杨勇没有当选的最主要原因在于当时他还身在国外,担任志愿军司令员的位置。事实上,在抗美援朝停战后,志愿军并未完全撤回国内。因此,在1954年10月后,杨得志成为了志愿军司令员,等他回国后,杨勇接替了这一职务,直到1958年才回到祖国。
若是杨勇在1955年按时回国,他很可能会当选为大军区司令员。当时的西藏和昆明军区正是由原二野部队组建而成,杨勇极有可能担任其中的一个军区司令。不过,西藏军区的机会可以排除,因为张国华将军已经在这里执掌工作超过五年,继续让他担任军区司令员显然更为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