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在生前,亲自选定了三处风水宝地作为自己的最终安息之地。
第一处墓地位于溪口,靠近他母亲的墓旁。1921年,蒋介石的母亲去世,蒋介石便邀请了一位风水师傅,为母亲选择了一块风水宝地,选址位于西翠屏山一带。据说,墓地周围的地形像极了一个弥勒佛,而蒋母的墓正好位于弥勒佛肚脐的地方。蒋介石一直孝顺母亲,选择葬在母亲身边,也显得十分自然。
第二个选址也是在溪口,靠近奉化城以北仁湖附近的响岭岗。这里环境优美,地势高爽,站在这里,可以远眺整个故乡的景致,风景如画,仿佛将蒋介石的思乡之情与大自然的辽阔相融合。
第三个地点选在南京的紫金山。当蒋介石在南京执政时,他曾在中山陵与明孝陵之间的空地上,选定了一个墓地作为自己未来的归宿。他当时还特别在这个地方建造了一座“正气亭”作为墓地的标志。据传,蒋介石在1949年临别大陆前,曾交代部下,他希望自己的墓地位置既不高于孙中山的陵墓,也不低于朱元璋的墓,这显示了他希望安葬于紫金山的决心。
尽管蒋介石一度计划将来安葬于南京,但对故乡的深厚感情让他始终心系溪口,愿意葬回老家。这份情感也在他的私人笔记中有所体现。1947年4月,蒋介石和宋美龄返回老家休养时,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愿吾夫妻将来终老于此,生则同乐,死则同穴。”这可见蒋介石对于故乡的眷恋。到台湾后,蒋介石便在台北南部仿照溪口的建筑样式修建了一排平房,并命名为“慈湖宾馆”。他特别指示,自己去世后,可以先安葬于此,等待日后回大陆安葬的机会,这更显示了他内心深处对故乡的渴望。
1972年3月29日,蒋介石因病重感到生命将尽,便告知家人:“我死后,将灵柩暂厝慈湖,那里风景好,很像我们的奉化老家。”1975年4月5日,蒋介石在88岁高龄时病逝。按照江浙一带的风俗,他的家人采取了“浮厝”这一特殊葬法,将蒋介石的灵柩暂时离地,避免了立即破土,方便以后迁葬。所谓“浮厝”,是灵柩不直接落地,而是将四角垫高,象征着未来的迁葬。
尽管蒋介石的生平有过许多争议,但他始终坚持“一个中国”的政策,这一点值得肯定。而蒋介石的儿子蒋经国也继承了父亲的这一理念。在蒋经国临终前,他曾对三子蒋孝勇做出嘱托,要求他在适当时机将父母的遗体迁葬。蒋经国的这段话中,有几个重点,首先,他希望父亲蒋介石葬于南京,作为曾经的国家元首;其次,他希望后母宋美龄葬于上海,这应是经过宋美龄本人同意的;最后,他表达了自己归葬溪口的愿望,以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
尽管蒋介石生前曾提到希望和宋美龄同穴,但这个想法更多是理想化的方案。蒋经国显然考虑到了政治因素,因此做出了不同的安排。对于宋美龄不愿返回大陆安葬的说法,许多文章曾错误地断言。然而,陶涵,曾任美国国务院情报处副处长的中国问题专家,透露,宋美龄临终时曾表示,若有条件,她希望将自己的遗体从纽约迁回上海,葬在宋庆龄旁边;若此不可行,她则希望葬在溪口蒋介石的墓旁。陶涵的记载与蒋经国对蒋孝勇的嘱托相吻合,这两者可以相互印证。
1996年秋,在溪口蒋介石故居前,一位身体虚弱的中年男子排队购买门票,随导游参观蒋母的墓道。这条石阶路有六百多米,中年男子坚持步行,尽管感到气喘吁吁,最终跪倒在蒋母墓前,眼中泪光闪烁。他又参观了蒋经国的母亲毛福梅的墓,最后来到了蒋介石的故居。当他参观完蒋经国曾居住的小洋房时,他与导游用溪口话聊了起来,导游感到惊讶,因为他从未遇到过如此精通溪口话的台湾游客。经过交谈,导游才意识到,眼前的这位台湾人竟然是蒋介石的嫡孙,蒋经国的三子——蒋孝勇。
蒋孝勇那年48岁,刚刚被诊断为食道癌晚期,他的生命已进入倒计时。临终前,他有几个未完成的心愿,其中之一就是带着母亲回祖国大陆走一趟,二是希望能活到宋美龄百岁寿辰。最重要的是,他想履行父亲的遗愿,将蒋介石和蒋经国的遗体迁回祖国安葬,顺便接受中医治疗。这次大陆之行,便是为了完成这一心愿。
蒋孝勇在大陆的访问得到了北京方面的支持。他住进了北京医院,接受了最有名的中医治疗,缓解了痛苦。但关于蒋氏父子是否能最终归葬故乡,问题的决定权始终掌握在蒋家和国民党手中。蒋孝勇和蒋纬国均支持将父亲与祖父的灵柩迁回大陆,但国民党副主席蒋孝严则主张维持现状。在这种背景下,蒋家一直未能形成统一意见,蒋介石父子归葬的问题一拖再拖。
直到今天,蒋介石和蒋经国的遗体依旧安葬在台湾桃园的慈湖。蒋孝勇在世时曾说,蒋家会成为“一门五寡”,指的是宋美龄、蒋方良、徐乃锦、蔡慧媚以及方智怡都将成为寡妇。蒋孝勇去世后,蒋家所面临的局面更为复杂,台湾的“去蒋化”浪潮更是让他们的遗产面临严峻考验。
蒋孝勇曾深感失望,他认为父亲晚年选错了继任者,李登辉成为接班人,是蒋经国一生中最大的错误。在蒋经国死后,蒋孝勇曾试图重新回到台湾政坛,但见到李登辉的“真面目”后,他转而强烈反对李登辉的分裂主义。而这些争斗对于李登辉而言,似乎毫不在意。
1996年,蒋孝勇希望完成祖父蒋介石与父亲蒋经国的迁葬愿望,但由于国民党内部的强烈反对,这一愿望未能实现。最终,蒋孝勇于台湾病逝,临终前他深感遗憾,未能履行父亲的遗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