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海东长期病休,但为何他依然稳居大将排名第二?答案就在他的三大功劳中。
在十位大将中,徐海东无疑是最具特殊性的一位。他并不像战神粟裕那样指挥过大兵团的纵横驰骋,也没有老将张云逸那样的资历;不像黄克诚那样屡次提出具有战略眼光的建议,更不如陈赓那样拥有众多特殊的交情。更重要的是,徐海东因为身体原因,自抗日战争中后期起便开始休养,几乎错过了整个解放战争的战斗。
然而,尽管如此,徐海东依然排在大将名单中的第二位!
当徐海东得知自己将被授予大将军衔,并且位居第二时,他感到非常不合适。毕竟,在他离开战场的这段时间里,正是其他将领们奋勇向前、指挥若定、建功立业之时。尽管如此,主席和总理依旧坚持原有的决定,认为徐海东的“第二大将”位置完全符合他的贡献与功绩。最终,徐海东接受了这一荣誉。
事实上,主席在多个场合曾公开表达对徐海东的高度评价,称他是“对中国革命有大功的人”和“工人阶级的一面旗帜”。甚至在广州疗养时,主席为了让徐海东休息,特意让司机在出门时滑行汽车下坡,等过了徐海东的住处才发动汽车。主席对工作人员解释道:“海东同志住在隔壁,他是病人,得让他休息。”
总理也对徐海东怀有极高的尊敬。一次在北戴河,徐海东前去拜访总理,当时总理正在理发,见到徐海东进来,立刻起身迎接,两人谈话超过40分钟,直到徐海东离开后,总理才继续理发。
那么,徐海东究竟做出了哪些重大贡献,才让他能够在大将排名中位居第二,且获得主席和总理如此重视呢?
我们可以从国民党方面对徐海东的“赏格”中看出一些端倪。在红军时期,国民党曾经派飞机飞往红军前线,散发大量传单,特别提到了对彭德怀和徐海东的悬赏:只要击毙彭德怀或徐海东,或者投诚敌军,就能获得十万洋元奖励。反映出徐海东在敌人眼中的重要性。
据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描述,徐海东为人极为羞涩。他第一次见到徐海东时,彭德怀向他介绍道:“那边这位是著名的赤匪,你能认出他来吗?”徐海东当即羞得面红耳赤,笑容满面,露出了几颗缺失的门牙,看起来就像个调皮的孩子,逗得大家忍俊不禁。
实际上,徐海东性格刚毅、勇猛,在战场上有着极高的威慑力,他因作战果敢被人称作“徐老虎”;在部队内部,他脾气暴躁、严格要求,对自己和下属都要求十分苛刻。正因如此,大家对他又敬又畏。与此相对,徐海东也非常真诚、热情、简单,甚至带着一丝天真。他不抽烟、不喝酒,身心强健,身上布满了无数的战伤。最为严重的一次是在一次战斗中,一颗子弹穿过了他的左眼下,经过头部后从耳后穿出。那时环境极为艰苦,完全没有医疗物资,女战士周东屏只能用盐水一遍又一遍地清洗伤口。四天后,徐海东才恢复意识,周东屏抱着他痛哭流涕,最终她成为了徐海东的妻子。
这次伤病让徐海东昏迷了四天四夜,是他第九次受伤,也是最严重的一次。以前,曾有一次子弹卡在他的腿骨里,他毅然用手把子弹拔了出来!与昏迷四天四夜相比,这些伤都显得轻微。埃德加·斯诺曾问他是否害怕受伤,徐海东憨厚地回答:“不怎么怕,从小就挨打,早已习惯了。”
更为残酷的是,徐海东为了革命,家中的66口人几乎都在敌人手下丧命。
1934年11月16日下午,红25军从河南南部罗山县何家冲出发,开始了自己的长征。由于军力不足,许多战士年纪非常小,甚至连十几岁的孩子都有。红25军的长征,不仅没有得到其他部队的支援,还需要独自面对艰险重重的敌军。
面对如此严峻的局面,徐海东做出了一个令人惊叹的决定,他主动提出让程子华担任军长,自己退居副军长。这种高风亮节让全军上下深感敬佩。
红25军独自走过长征的路,历时11个月,行程覆盖了河南、湖北、陕西和甘肃等地,屡次在敌强我弱的局面下硬碰硬。红25军最终顺利到达了陕北,这不仅是对徐海东个人战术智慧的肯定,也是他为中国革命立下的第一大功。
其中最为激动人心的,是徐海东冒险展开的“牵制敌军”战术。通过暴露行军路线,徐海东有效地拖延了敌军的进攻,助力红军主力顺利北上。这一战略的成功,不仅表现了徐海东的远见卓识,也展现了他高超的指挥能力。
这三大贡献,正是徐海东位居大将排名第二的原因,而他在革命过程中所展现的非凡能力和巨大的牺牲精神,至今仍为人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