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许多人认为,湖南在历史上一直是一个偏远的蛮荒之地,几乎没有什么历史存在感!直到清朝末期,湘军通过镇压太平天国,获得了大量财富,并大力兴办书院,才让湖南崛起。这样的说法真的正确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我会逐一详细论证!)
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湖南的省会长沙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非常著名的城市。(历史上,长沙所管辖的范围广泛,可以说完全代表了整个湖南!)
我们来看一些具体的证据:国务院曾公布了中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其中长沙赫然在列(与南京、洛阳、西安、扬州、泉州等一起,都是含金量最高的城市)。作为历史名城之一,长沙显然具有全国性的历史地位与价值。
根据相关资料,长沙曾在三国、西汉、东汉、五代十国、北宋、南宋等六个朝代中,都是全国十大城市之一。然而,从元朝开始,长沙就再也未能进入全国十大城市之列。从元代直到清朝中晚期,湖南确实逐渐变得默默无闻。
为什么会这样?原因有三!每一件都让人感到遗憾!
第一:京广线改道,湖南失去了经济命脉!
秦始皇统一百越时,命人开凿了灵渠,形成了湘桂运河。这条运河将珠江流域与长江流域连接起来,让物资可以从汉中平原经由汉水、长江、洞庭湖、湘江,最终流向桂林兴安,直通珠江流域。可以说,灵渠曾是当时最短的“京广线”,湘江流域也因此变得富庶。湖南的经济也在这一黄金水道上得到了蓬勃发展,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文物就很好地记录了当时的繁荣景象。
然而,随着唐朝的灭亡,长安不再是中国的行政中心,尤其是南宋定都杭州,元朝定都北京,明朝则定都南京,而后又改为北京。中国的行政重心东移,京广线也开始改道。京广线的路线从原本经过灵渠,改走梅岭故道,跨越400多米高的山脉,再经过赣江下行。为何不继续走灵渠?因为走灵渠的路线太过曲折,绕得太远。于是,原本富庶的湖南逐渐被江西取而代之,尤其在明朝,江西变得极为富裕,直接受益于京广线的改道。由此,湖南逐渐边缘化,经济发展也遭受了严重打击。
第二:行政级别的下降!
自秦朝至元朝前,湖南一直都是省一级的行政区,比如汉朝的长沙王,唐朝的湖南观察使,北宋的荆湖南道。然而,从元朝开始,湖南成为了湖广行省的下属,成为了二级行政区。湖广行省最初包括了湖北、湖南以及广西,后来广西分出,湖南和湖北成为两湖之地。然而,失去省级自主权的湖南,实际上在行政上受到了极大限制。没有了独立性,地方治理变得更加困难,发展也受到了很大的阻碍。
第三:土著湖南人几乎被灭绝!
元末明初,陈友谅(当时湘人支持的势力)与朱元璋争夺天下。最终,朱元璋赢得了胜利,随之而来的是对湖南的大规模清洗。许多湖南土著人被迫迁徙,甚至被杀戮,留下的只有少数生还者。因此,到了明朝初期,湖南几乎没有了原住民。现在的湖南人,大多数都是从江西迁来的,所以有了“江西老表”的说法。包括曾国藩、左宗棠以及毛主席等历史人物,他们的祖籍都在江西。如今,湖南人中约有九成的祖籍都可以追溯到江西。
第四:湖南学子长期处于不利局面!
在古代,湖南的学子一直面临着很大的困境。为了参加乡试,他们必须远赴武昌,而这条路程不仅遥远,而且往往因为天气原因耽误了很多时间,许多考生因此在途中丧命。而且,湖南在当时的名额十分有限,乡试的名额几乎是分配给湖广行省中的少数部分。长期以来,湖南学子的科举之路十分艰难,进士和状元尤其稀少。直到1723年(清朝雍正元年),南北分闱政策实施后,湖南才得以改善,湘学声势大振,曾国藩、左宗棠等人物脱颖而出。
第五:历史书院对湖南的影响!
湖南的崛起与岳麓书院和城南学院的创办密切相关。岳麓书院成立于北宋,而城南学院则是在南宋初期成立的。曾国藩和左宗棠都曾在这两所书院学习。岳麓书院今天是湖南大学的前身,而城南学院则是湖南省第一师范的前身。毛主席曾在湖南省第一师范就读,因此,岳麓书院和城南学院对湖南的影响深远。
澄清关于湘军的误解!
有人认为湘军的崛起,主要是因为他们镇压了太平天国,抢夺了大量财富并大力办学。然而,实际情况远比这个说法复杂。太平天国连年征战,财政紧张,几乎没有多余的财富可供大规模的建设。即使抢夺财富,朝廷也不能依赖这一点来迅速崛起。湘军的崛起并非仅仅依靠太平天国的战利品,而是在一系列复杂的历史因素下,湖南在近现代的逐步崛起。
湖南近代崛起的真正原因!
近现代湖南的崛起主要源于以下三个因素:
1. 京广线重回湖南:1936年完工的粤汉铁路将武汉、长沙、广州连接起来,节省了100多公里的距离,极大促进了湖南的经济发展。
2. 湘军的崛起:在太平天国的战争中,湘军的胜利使得湘军名声大噪,为湖南带来了更大的历史关注。
3. 湖南人才的崛起:通过八十多年的努力,湖南的举人和进士人数大幅增加,湖南人才的涌现为近代湖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