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古代百姓的生活有多困窘?问题的死结在哪里?
迪丽瓦拉
2025-09-05 05:04:07
0

我们常常读到“二律背反”的历史:一方面是那充满盛世风光、成就赫赫的“之治”,但另一方面,我们却看到,强盛的大唐,百姓依然不愿降生在这个世界上。

在这篇文章中所说的“百姓”,主要指的是“农民”,因为在古代,非农业人口的数量远远不及农业人口。古代百姓的生活究竟有多困苦呢?战国时期的改革家李悝曾做过一笔账:一个五口之家,拥有100亩土地,年产量仅1.5石每亩,全年收入约为150石,而这些收入必须支付税费和家庭开销。结论是,这样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一年下来,不仅没有盈余,反而亏损了450钱(引自钱穆《汉书·食货志》)。这还是在最正常的年份,最普通的农家。简言之,这是一种理想化的计算。

那么,我们来具体看看这个账单是如何计算的:

1. 交税约占收入的1/10,即扣除15石,剩下135石。

2. 每人每月的食量为1.5石,五口人一年需要90石,因此剩余的粮食为45石。

3. 这些剩余的粮食大多数都会换成钱,大约1350钱。用于祭祀或社交活动需要300钱,剩下1050钱。

4. 五口人全年衣物的花费为1500钱。所以,最后的结果是净亏损450钱。——这笔账没有计算突发事件,比如生病等意外情况,也没有考虑到临时征收、官吏和当地豪强的剥削。

从这份账单可以看出,李悝的“尽地力之教”显得尤为理性合理。必须重农!因为农民年年亏损,亏得不得不逃离家园,甚至进山为盗,或者沦为奴隶……如果国家连百姓都无法保障,那么谈何战国七雄的崛起?或许,某些小国就是在这种困境中灭亡的。虽然,换算这些“石”和“钱”的数值可能存在误差,但结论依旧是显而易见的:古代百姓生活极其困窘,年年赤字。

有可能有人会说,战国和秦代的税收很高,汉代不就改善了?特别是在汉初,税率降低到1/15甚至1/30,农民的生活状况不至于如此艰难吧。确实,汉初特别是汉文帝时期(公元前167年到公元前156年),朝廷在长达11年的时间里,免除百姓的田租,这在史上是极为罕见的。然而,李悝的这笔账其实来源于《汉书·食货志》,不仅仅是李悝个人的计算,更多的是汉代百姓的生活写照。文景之治的美好时光非常短暂,到了汉武帝时,税负和徭役的重压几乎与秦代相当,甚至有人为了逃税选择自杀。换句话说,“净亏450钱”的日子,已经成了难得的“神仙日子”……

从战国到汉代,百姓的生活困苦几乎没有改善,汉初稍好,但秦汉时期,尤其是汉武时代,百姓的困境最为显著。当然,这并不是说秦始皇和汉武帝的贡献不大,或他们在中国文明发展中的作用不重要,而是提醒我们不能仅仅从《史记》、《汉书》等史书中的一面之词来看待这些帝王。董仲舒距李悝两百多年,他曾说过,泱泱大汉的百姓“常衣牛马之衣,食犬彘之食”(《汉书·食货志》)。

李悝之前,虽然没有明确的财务数据,但《诗经》就像一滴浓稠的树脂,封存了远古时期的社会面貌。比如《豳风·七月》这首诗,描绘了西周百姓的日常生活:虽然偶尔能享受一顿羊肉,但大部分时间却食不果腹。六月还得吃山葡萄和郁李,七月吃葵菜和豆子,八月则依赖打枣充饥,直到十月的稻谷收获。尽管西周进入了农业社会,但其饮食依旧粗糙,而且还保留了采集的习惯。西周如此,更别说早期的夏朝和商朝了。

从有文字记载以来,历史书籍和诗文虽厚重美丽,但总也掩盖不了一个字——“饿”。字里行间,仿佛一片黑暗,充满着无声的呻吟。在李悝之前,我们很少见到对“亏不亏”这种财务概念的计算,因为古人只关心一个问题:能活下来就行。

而到了秦汉之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百姓的困境甚至比“能活就行”更加严峻,活下来的机会几乎成为了一种奇迹。尽管无法统一各家关于人口的统计方法,但总的结论是,人民生活水平锐减。随后进入隋唐,虽然唐朝是国史上的盛世,但与汉代类似,只有短暂的富裕时光。隋末和晚唐的情况更不用说,而盛唐时期的百姓生活又如何呢?

根据现代学者毛汉光的统计,盛唐时期约36%的居民生活在小康以上,约40%的人勉强温饱,而24%的百姓则生活在极度贫困中,几乎无法填饱肚子。盛唐的民生状况令人震惊,赤贫的24%和仅仅能够勉强温饱的40%,让我们不禁反思,哪怕是今天的深圳,也不至于有四分之一的人口濒临饿死吧?这便是盛唐的民生写照。

而从唐代的诗人如王维、李白,到高适、杜甫、王梵志等人,他们的诗歌背后,常常隐藏着百姓的疾苦。特别是王梵志的诗《你道生胜死》中的最后几句,表现出百姓在兵役、徭役等困境中的无奈,甚至在极端的贫困中埋怨母亲将他们带到这个世界上。

李悝的计算并没有考虑到家里的突发状况,也未包括官僚腐败,甚至没有考虑到兵役、徭役等问题。李悝所算的“五口之家”,意味着每家只有一两个男性劳动力,若父亲和儿子分别因病或服役无法参与生产,那么剩下的家庭成员如何生存?古代苦命女子的命运,从《水浒传》到《红楼梦》,其中的泪水有多少是我们未曾真正理解的?

五代时期的战乱状况,甚至比北朝更为严酷,虽然十国稍显安定,但五代十国的民生,仍然不比汉隋交替时期更为优越。更何况历史的发展并非一条直线,它时常走回头路。五代时期的“身丁税”,甚至包括老人、孩子、残疾人和死人,比秦汉时期更为严酷。直到宋初,五代的苛政才得以结束。

然而,宋朝也未能长期保持仁政。庞大的军费支出、庞大的文官群体和行政开销,再加上奢华的皇室生活,最终引发了农民的多次起义。李悝的账单之所以始终解不开,是因为古代社会的制度本身充满了不平等,许多人只是受剥削的对象,生活并不平等,权利与义务严重失衡。

在对古代历史的反思中,我们不应单纯从某些英雄人物的伟业中看到历史的一面,而应当全方位地理解历史,特别是要关注“沉默的大多数”的生活状况。虽然古代的英雄人物如秦始皇、汉武帝等,对中华文明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我们必须牢记,那些成就背后,有无数百姓承受着极度的贫困与困苦。

这也是历史的“二律背反”——一方面,朝代盛世风光,伟大人物的贡献照亮了历史的篇章;另一方面,平凡百姓却活在饥饿与困境中,几乎无力改变自己的命运。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杨... 1980年,时任解放军总参谋长的开国上将杨得志亲自登门拜访,旨在劝说另一位开国上将王建安前往上海接受...
原创 董... 董卓,这个名字在历史上早已成为恶名昭彰的代名词,他是东汉末年的权臣,因其暴政与权谋而让百姓颤抖,令人...
原创 如... 1942年,刚刚服刑七年的王仁三郎从监狱中获释。没过多久,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爆发,标志着日美冲突的重...
原创 滦... 《晚清万象》 1911年11月1日,清朝政府任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要求他立刻返回北京筹备新政府。...
原创 抗... 在构思这篇文章之前,笔者偶然看到了一则令人震惊的新闻。最近,韩国总统尹锡悦访问日本。在此期间,尹锡悦...
原创 沙... 斯拉夫人是欧洲的主要人种之一,历史上与日耳曼人和凯尔特人一起被称为三大蛮族。随着罗马帝国的衰亡,罗马...
原创 韩... 在阅读本文之前,请您点击“关注”,这样方便您后续参与讨论与分享。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平台发布,严禁转载,...
原创 北... 1127年,金军攻占了东京汴梁,在对城池进行彻底洗劫之后,他们将北宋的皇室成员,包括宋徽宗、宋钦宗等...
张骞通西域:缔造丝绸之路的传奇...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拜张骞(今陕西省城固县人)为中郎将,令他携随行300人,每人带两匹马,牛羊以万...
从香料战争到三国争霸:沙丘觉醒... 当沙虫在荧幕上掀起漫天黄沙,厄拉科斯星的香料战争在影院引发惊叹时,同名开放世界游戏《沙丘:觉醒》的测...
原创 张... 万历年间,曾有一位好事者写下了一首讽刺诗,诗中写道:“状元榜样俱姓张,未必文星照出楚邦。若是相公坚不...
原创 列... 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这个名字,或许许多人听了会一头雾水,完全不了解他是谁。可是,如果换成他...
原创 揭... 苏联,这个曾经横跨欧亚大陆、震撼世界的庞大红色帝国,其历史就像一部充满激情与理想的史诗,同时也伴随着...
原创 刘...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令人称奇的人物,这些人往往超凡脱俗,甚至让人难以置信。他们不仅仅是普通的凡人,身怀绝...
原创 皇... 公元1627年,17岁的朱由检继位称帝,改元崇祯。这位新皇帝年少却意气风发,上任第一件大事,便是下令...
原创 古... 在遥远的古代历史中,黑奴贸易形成了一段难以磨灭的阴暗记忆,那些遭受不幸的人们如同商品般被买卖,忍受着...
原创 在... 在日本国内,仍然有一些人对军国主义怀有顽固的信念,这种现象的成因十分复杂多样,主要源于日本历史上由来...
石器与骨骼的低语,谁在人类迁徙... 在人类迁徙美洲的宏大叙事中,一个谜题始终萦绕:约2万年前印第安人祖先跨越白令海峡前,这片大陆是否已有...
原创 赵... 古籍里的历史 近日,一位大鹅雇佣军集团的领导人突然意外身亡,迅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这位将领突然死于战...
原创 1... 在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岁月中,红军长征成为了一部英雄史诗,铭刻在了中国革命的伟大篇章里。在这漫长且充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