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的开国先公商契,是一位传奇人物,但他的名字却充满谜团,特别是“商契”这个名字的由来。虽然史书上未有详细记载,但甲骨文的重现给我们揭示了这一名字的深远意义,背后隐藏着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弄清楚“商契”这个名字的起源,结合相关文献的记载,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商朝为何如此重视鬼神的存在。
首先,让我们来探讨商朝为何会大规模使用甲骨文。通过目前的考古发现,商朝和周朝是唯一使用甲骨文的两个朝代。然而,周朝的甲骨文大多出现在建国初期,并且主要用于记录祭祀卜辞。到了周朝后期,甲骨文逐渐不再使用。相较之下,商朝在甲骨文的使用上达到了极其庞大的规模,至今发现的甲骨文数量已超过15万块。为什么商朝会如此广泛地运用甲骨文?
我们可以从甲骨的特殊性质入手分析。龟甲因其较强的保存性和与鬼神沟通的神秘作用而被选为书写工具。虽然材料的特殊性也是原因之一,但商朝人使用甲骨记录卜辞的根本原因,实际上与商契的身份和地位密切相关。商契作为商朝的第一代先公,虽然甲骨文中并没有直接提到“高祖契”,但甲骨文中却有“契”字的出现。甲骨文中的“契”字由“丰”与“刀”两部分组成,其中“丰”代表木头,一竖代表树木,一横代表刻痕,意味着“刻写文字”。这一字形表明契字最初的含义是“刻写文字”。随着时间推移,契字引申出了“契约”之意,而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还在契字下加了“大”字,从而赋予了“大的约定”之意。
那么,为什么商朝人要刻写文字,且“契”字又为何意味着契约呢?要解开这个谜团,不妨我们先看一下甲骨文中的“典”字。“典”字由“手”和“册”组成,而“册”指的是竹简或木简所制成的书册。这表明早在商朝时期,中国的书写工具就已经是竹简,而中国的竹简文书历史甚至可以追溯到夏朝。
此外,考古学家在一些甲骨文遗迹上发现了毛笔的使用痕迹,甚至在4000多年前的陶寺遗址和石峁遗址中,也可以看到毛笔的痕迹。这证明商代已经开始使用毛笔来书写竹简文书,且日常的书面记录可能就写在竹简上。然而,尽管竹简书写较为方便,为什么商朝人依然选择在龟甲上刻字呢?原因很简单,竹简文书主要是供活人阅读的,而甲骨上刻字的主要目的是与鬼神沟通。这些文字更多的是用来与鬼神建立某种契约,而并非世俗的记录。因此,商契开创了契刻文字的传统,后人便以“商契”来称呼他,以纪念他与鬼神沟通的功绩。值得一提的是,商契将文字契刻在物体上的创意,最初可能是刻在木块上的,但木块容易腐烂,于是逐渐转用骨块,最后选择了象征长寿和深刻寓意的龟甲作为书写材料。
其次,商朝为何比其他三朝(虞、夏、周)更为重视鬼神?根据甲骨文的记载,商王对于祭祀和占卜极为重视,甚至在一段时间里,几乎是每天都进行祭祀活动,轮流祭祀先公先王。20世纪初,学者董作宾基于此整理出“周祭谱”。而相较于商朝,虞夏周三朝尽管也有祭祀活动,但明显不如商朝那么盛大。那么,为什么商朝会比其他朝代更加迷信鬼神,甚至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呢?答案与四朝始祖的身份有关。
所谓的“协风”,《国语》中的记载指的是立春的东风,意味着春天的到来。在西周时期,天子举行祭田大典之前,常常请音律敏锐的乐师来辨别东风的到来,帮助决定节令。而虞、夏、周三朝的始祖与农业生产关系密切,如大禹治水、周弃的播种等,这些始祖都非常务实,注重物质文明的建设。相比之下,商契则是一个“和合五教”的开创者,他建立了与鬼神沟通的体系,侧重精神文明,类似儒家所提到的“人伦”观念。史伯和孟子的说法显示,商契有着大巫的身份,这使得商契在商朝建立政教合一的体制,借助鬼神的力量来巩固政权。
综上所述,商朝与其他三朝相比,更加重视鬼神的信仰,因为商契作为一位大巫,创立了与鬼神沟通的传统,并将其与政治结合。这种政教合一的制度,使得商朝的甲骨文成为与鬼神沟通的重要工具,从而引发了甲骨文的大规模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