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标有五个儿子,分别是朱雄英、朱允炆、朱允熥、朱允熞和朱允熙。朱雄英是长子,生于1374年,而最小的朱允熙出生于1391年。靖难之役时,朱允熙已年约十岁。当朱棣于1402年发动靖难,成功占领南京并逼迫朱允炆逃亡后,朱允炆的下落成了“明史最大谜案”。此时,四兄弟的命运又如何呢?
根据正史的记载,朱标有两位妃子,分别是常遇春的长女常氏和元朝参政吕本之的女儿吕氏。朱雄英和朱允熥是常氏所生,而朱允炆、朱允熞和朱允熙则是吕氏所生。常氏在1378年生下朱允熥时去世,吕氏从此成为东宫之主。这一转变使得吕氏之子成为嫡长子,获得了皇位继承权。因此,朱元璋在朱标去世后,按照“嫡长子继承制”的礼法,立了朱允炆为太孙。
朱允炆在1398年继位为帝,但因急于削权导致了与藩王的矛盾,最终引发了朱棣的靖难之战。朱元璋为防止权臣篡位,设立了“藩王有权举兵清君侧”的规则,正是朱棣以此为依据,指责齐泰和黄子澄为奸臣,并以“靖难”之名发动了战事,标榜其为“清君侧,靖国难”。
在朱允炆实施削藩措施时,显然损害了其他藩王的利益,导致许多人对靖难之举持冷漠态度。最终,朱棣凭借燕地的强大支持,成功推翻了建文朝,完成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壮举:凭借一个小地方,赢得了整个国家。
朱棣即位后,朱允炆的兄弟们中,除了最小的朱允熙只有12岁,其他几位已经成年。那么,朱棣对这些兄弟们的处理如何呢?我们逐一分析,其中朱允熥是最为关键的角色,稍后会专门讨论。
1. 朱雄英是嫡长子,生于1374年,但他只活了九岁,1382年不幸去世。朱元璋为此十分悲痛,甚至停止了朝政。朱雄英被追封为虞王,谥号“怀”。
2. 朱允熞是朱允炆的同母弟,生于1385年,1399年时被封为衡王,但并未被派往藩地。1402年,朱棣称帝后,降封朱允熞为怀恩王,驻守建昌。到了同年九月,他被召回京城,并被囚禁在凤阳,直到约1414年去世,享年30岁左右。
3. 朱允熙是朱允炆的同母三弟,生于1391年,1399年时被封为徐王。1402年,朱棣进入京城后,将朱允熙降封为敷惠王,他和母亲吕氏一起负责懿文太子陵墓的守卫。后来,朱允熙在1404年被改封为瓯宁王,然而,几年后,他的府邸发生火灾,年仅16岁便在火灾中丧生,谥号“哀简”。
4. 朱允熥是嫡二子,生于1378年,在常氏去世后,由于吕氏成为东宫主位,朱允熥的地位被迫降为嫡三子,继承皇位的顺位排在第三位。尽管如此,由于常氏的去世以及蓝玉案的影响,朱允熥的地位急剧下滑,最终成为一个极具悲剧色彩的角色。
朱允熥的地位曾一度高于吕氏、朱允炆,是潜在的皇位继承人。然而,常氏的死和蓝玉案的爆发,使他彻底失去了优势,成为一个有潜在威胁的存在。1399年,朱允炆即位第二年,便任命朱允熥为吴王,封地为杭州,但由于朱允炆决心削藩,朱允熥并未被派往藩地,始终留在京城。朱允熥在朱棣登基后,先被降封为广泽王,移居漳州。直到同年九月,他被召回京城,并被废为庶人,与朱允熞一样,囚禁于凤阳高墙之内,最终于1417年去世,享年39岁。
除了朱允炆的四个兄弟外,另有一个特殊人物——朱允炆的长子朱文奎。朱文奎在1402年朱棣攻占南京时不幸死于宫中火灾,而年仅2岁的朱文圭则奇迹般生还,但他的命运并未因此得到改善。
在靖难之役后,朱文圭被朱棣囚禁在凤阳,身为“建庶人”。尽管在明英宗复辟时,朱文圭得以获释并被修房娶妻,但由于长时间的囚禁,他已完全失去生活能力,甚至无法区分牛马,最终在几年后去世。
由此可见,太子朱标的后代几乎全都在靖难之役后遭遇了悲惨命运,尽管某些后代可能存活,但对于朱棣一系来说,已不再构成任何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