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谈到春秋战争时,战国时期的孟子曾评价道“春秋无义战”,这归因于儒家理念中“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思想。然而,春秋时期“礼崩乐坏”,许多战争实际上是由诸侯发动的,也就是说,战争的决策并不源自天子,而是来自各方诸侯。因此,以儒家的标准来衡量,那些战争自然缺乏正义性。
但如果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特别是站在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上,春秋时期无疑爆发过许多正义的战争。而其中最为正义的战役当属齐桓公的战争。作为春秋五霸的首位,齐桓公在那个危急的时刻挺身而出,拯救了华夏民族。他提出的“尊王攘夷”口号,甚至在近代被日本借用。
华夏文明危在旦夕
回溯到2600年前,华夏文明面临着巨大的威胁。西周晚期,戎狄族群屡次发动侵略,甚至逼得周王朝不得不迁都。当周幽王执政时,西周内乱爆发,在一些背叛者的协助下,戎狄攻占了镐京,彻底摧毁了西周,甚至将周幽王及其后宫杀害。随之而来的周平王东迁至洛阳,似乎局势暂时平静。然而,戎狄的威胁并未消失,反而愈加严峻,华夏的诸国无不遭受侵扰。
西周灭亡后,诸侯国人心惶惶,然而戎狄并没有因此收手,反而发动了新一轮的大规模侵略。位于河北平原和滹沱河流域的代国与中山国,成为戎狄势力的产物,甚至中山国在后来的战国时期被视为“八大雄国”之一。与此同时,卫国也未能幸免,卫懿公被戎狄杀害,而卫国则濒临灭亡,国土仅剩下5000人苟延残喘。除了卫国,晋国、燕国等中原大国也被戎狄侵扰,整个华夏文明在南北夹击之下摇摇欲坠。
周室无力,齐桓公挺身而出
在这一危急时刻,必须有人站出来,统一组织华夏各国共同抵御戎狄的侵略,若各国各自为战,后果将不堪设想。但当时,周王室的威望大跌,实力大不如前,无法再担当起领导华夏的重任。幸运的是,齐国的齐桓公在管仲的支持下挺身而出,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号召各诸侯联合起来,抵抗外敌,保卫国家。在齐桓公的领导下,华夏诸国迎来了胜利,具体表现如下:
1. 当山戎大举入侵燕国时,燕庄公节节败退,最终不得不求助于齐国。齐桓公立刻响应号召,亲自领导大军,组织强有力的反攻。最终,齐军不仅击败了山戎,还彻底摧毁了其在孤竹、令支的势力,保全了燕国。
2. 此外,戎狄大规模入侵刑国,齐桓公联合齐、宋、曹三国进行援助,成功迫使戎狄撤退。考虑到刑国地理位置的特殊性,齐桓公还帮助刑国迁移至更安全的夷仪地区。
3. 最后,戎狄再次入侵卫国。虽然卫国已被摧毁,卫君也已死去,但齐桓公依然决定恢复卫国的生机,他组织人力在楚丘帮助卫国重建新城,使得卫国得以重生。
从儒家的角度来看,若没有周王室的号召,任何诸侯出战都应视为“不义”之战。在这种背景下,很多诸侯只能眼睁睁看着戎狄攻城略地,直至全盘皆输。但从华夏文明的角度来看,齐桓公的战争无疑是正义之战,这也正是孔子称赞齐桓公的原因:“微管仲,吾披发左衽矣!”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没有管仲辅佐齐桓公,华夏文明可能早已灭绝。
值得一提的是,齐桓公的“尊王攘夷”思想,后来被日本的倒幕派借鉴,作为推翻德川幕府统治的口号,最终促成了明治维新的改革。
五霸之中,齐桓公最为“正义”
面对戎狄的入侵,其他诸侯国虽有反抗,但大多是零散、单独的行动,未能像齐桓公那样形成有效的联盟。大诸侯国虽然具备抵挡戎狄的能力,但中小诸侯则无力回天,甚至在戎狄侵扰下屡遭吞并。例如,晋献公在戎狄入侵期间吞并了十七个国家,征服了三十八个国家,这种扩张行为完全是出于自身利益。
相反,晋国和秦国等大国反击戎狄时,更多出于自己的利益,而非为整个华夏的未来考虑。比如,秦国将戎狄从西部驱逐到洛阳,洛阳当时是周天子的所在地,这样的行动实质上将戎狄的威胁转移到其他国家。
与这些大国不同,齐桓公的“尊王攘夷”则代表着更加高尚的理想。齐桓公不仅号召诸侯共同抵御戎狄,还组织了全体人民参与反抗战役,最终帮助解决了戎狄的威胁,成为春秋五霸中最为正义的一位。
结论
从儒家的标准来看,春秋战争中并没有正义的战争;然而,若从华夏文明的存亡角度来看,春秋时期的确存在许多正义之战。除了齐桓公,还有如郑庄公等领导者,积极抵抗异族入侵,为华夏民族的延续而战。这也提醒我们,在当今世界中,如何看待一场战争,往往取决于我们所站的立场和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