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时期,提起闻名遐迩的武将群体,许多人首先想到的便是蜀汉五虎上将。然而,除了蜀汉的五虎上将,曹魏的五子良将也是一支强大且实力卓越的武将阵容。五子良将包括张辽、乐进、于禁、张郃以及徐晃。《三国志》作者陈寿在撰写《魏书》时,将这五位英雄人物合而为一,因此现代人称他们为“魏五子”或“五子良将”。那么,问题随之而来——在这五位卓越的将领中,究竟谁的官职最高呢?
一
在五子良将中,官职最高的无疑是张郃。张郃出身冀州,是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年轻时,张郃便参加了平定黄巾起义的战斗,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加入了袁绍阵营,并在击败公孙瓒的战役中立下了赫赫战功,从而被封为宁国中郎将。公元200年,张郃在官渡之战中投降曹操,并加入曹魏阵营。加入曹魏后,张郃迅速崭露头角,首先被任命为偏将军,之后随着曹操南征北战,屡建奇功,官职也逐步晋升。
公元215年,张郃被任命为荡寇将军。三国时期,像荡寇将军这样的职务,通常属于杂号将军,虽高于偏将军和裨将军,但却低于诸如大将军等高位军官。公元220年,曹操去世,曹丕即位,张郃被晋升为左将军,并被封为鄚县侯。公元228年,张郃以右将军身份跟随曹真参与抵御诸葛亮的北伐。在街亭之战中,他凭借精湛的指挥才智,成功击败蜀军的马谡,迫使诸葛亮撤退,因此他被魏明帝曹叡提升为征西车骑将军,这也成为张郃在曹魏的最高职务。
值得一提的是,三国时期武将官职的排序通常为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和四方将军等。在曹魏的军职体系中,大将军和大司马是最高的武将职务,通常授予曹魏宗室成员,如夏侯惇、曹仁、曹真等。因此,张郃能担任车骑将军这一职位,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比如在蜀汉,张飞即便在长期追随刘备之后,他的最高军职也是车骑将军。
此外,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时,原计划由张郃领军抵御,却因曹魏临时改派司马懿统领整个抵抗任务。尽管如此,张郃仍在追击诸葛亮撤军时受命前行,最终在木门谷与蜀军展开激战。不幸的是,在交战中,张郃被飞箭射中右膝,最终壮烈阵亡。假如张郃没有在公元231年早逝,或许他能够再度升职,达到更高的官职。
二
紧随张郃之后,曹魏五子良将中官职第二高的是张辽。张辽出身东汉末年,先后效力于丁原、何进、董卓、吕布等多位历史人物,经历了许多波折和风雨。吕布败亡后,张辽归顺曹操。公元215年,合肥之战中,张辽以八百精兵突袭东吴的十万大军,直接逼近孙权的主帅帐下,令东吴军心大乱,几乎捕捉到孙权。当东吴军撤退时,张辽紧追不舍,击败了孙权、甘宁和凌统等人,甚至差点捉住孙权。此役之后,张辽的威名震动了整个江东。
公元220年,曹操去世后,张辽被曹丕任命为前将军,这是他在曹魏的最高军职。直到公元222年,张辽因病去世,他的“前将军”之职也未曾再有更高的晋升。前将军这个职务,跟右将军、左将军、后将军并列为“四方将军”,是当时相当重要的高级将军职位。值得一提的是,关羽在世时的最高职务,也是“前将军”。
三
排在张辽之后的是乐进,位列曹魏五子良将中的第三。乐进在官渡之战中表现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他斩杀了袁绍部下淳于琼,又在黎阳击败袁谭和袁尚,俘虏了许多敌军大将。此外,乐进在平定黄巾军和雍奴叛乱时屡立战功。刘备入蜀后,乐进也在南方抗击关羽,成功将其击退并降服了南郡蛮夷。
合肥之战后,乐进被曹操任命为右将军。虽然“前将军”比“右将军”地位稍高,但由于中国古代历史中普遍讲究“右为尊”,乐进的官职在排名上,确实要高于左将军于禁。
同样地,徐晃的排名也排在乐进之后,原因在于他获得右将军的时间晚于乐进,因此在官职上略逊一筹,虽然两人同为右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