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了高平陵之变,罢免了曹爽大将军的职务。值得注意的是,在司马懿起兵反叛的过程中,尽管曹爽失去了魏国都城的控制权,但他依然手握着曹魏皇帝曹芳。在此情形下,曹爽作为大将军,理论上可以效仿曹操的策略,挟天子以令诸侯,借此号召各地将领联合起来讨伐司马懿,这或许能逆转局势,反败为胜。然而,曹爽却未能意识到这一点。
在这一关键时刻,谋士桓范提出了建议,劝曹爽将皇帝曹芳带到许昌,以此增强自己的权力,但曹爽没有听从这一提议。最终,曹爽回到洛阳后,很快便遭到了司马懿的诛杀,桓范及其他与曹爽有关系的人也遭到了残酷的三族灭绝。然而,桓范的幼子桓楷幸运地逃脱了这一劫难,最终这一点疏漏,间接为晋朝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
一、桓范
桓范是沛国龙亢人,位于今安徽省怀远县一带。桓范出生地的地理位置使他与曹魏宗室有着较为紧密的联系。建安末年,桓范在丞相府担任掾职,与王象等人共同参与撰写了《皇览》。延康元年,他被任命为羽林左监。魏明帝在位时,桓范历任中领军、尚书等职,还曾出任征虏将军、东中郎将、兖州刺史等重要职务。曹爽成为大将军后,桓范一直为其提供谋划,堪称曹爽的得力谋士。
然而,曹爽过于贪图荣华富贵,对桓范的建议未予采纳,导致二人最终被司马懿所处决。为了铲除一切威胁,司马懿不仅杀害了桓范,还诛杀了与其有关系的家族成员。但桓范的小儿子桓楷却凭借机智和勇气成功逃脱了追杀。为躲避司马懿家族的追捕,桓楷不得不改变身份,隐姓埋名。
与此同时,司马懿家族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终于在公元265年通过司马炎的继位,取代了曹魏,建立了晋朝。桓范的后人虽然在西晋时期隐匿,但在东晋时期得以重新崛起,展现了他们不凡的政治才华。
二、桓温
桓温,桓范的小儿子桓楷的后代,成功篡夺了东晋的政权。根据历史学者的研究,桓温的高祖正是桓范的小儿子桓楷,而他本人也出自龙亢县。史书记载,桓温仪表堂堂,气度非凡,深得东晋皇室的青睐。晋成帝司马衍在位时,桓温迎娶了南康公主,并加封他为驸马都尉,由此赢得了皇室的信任。
桓温在其军事生涯中,逐渐像当年的司马懿一样,通过征战和政治手段积累了巨大的权力。永和元年(345年),桓温被任命为使持节、安西将军、护南蛮校尉、荆州都督,掌握了长江上游的兵权。他成功地向西扩展,灭亡了成汉,最终被封为征西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并且封为临贺郡公,声誉大振。此后,他逐渐升任东晋的大司马,并封为南郡公。
然而,在晚年的桓温,野心膨胀,试图通过推翻东晋的皇帝来夺取王位。然而,由于第三次北伐的失败,他的声望大大受损,未能如愿。最终,桓温于宁康元年(373年)病逝,享年六十二岁。他被追赠为丞相,谥号宣武,葬礼遵循了安平献王司马孚和西汉大司马霍光的礼制。虽然桓温未能实现自己登基称帝的梦想,但他所积累的政治资本却为儿子桓玄铺平了道路。
三、桓玄
桓玄,桓温的继承人,容貌英俊,气质独特。他擅长各种艺术,尤其以文学才华著称。父亲桓温去世后,桓玄继承了南郡公的爵位,外界称之为“桓南郡”。他通过击败殷仲堪和杨佺期,铲除了司马道子父子,从而控制了东晋的政权,并先后担任了侍中、都督、丞相等职务。桓玄的权势日益增长,甚至晋升为相国、大将军,并被晋封为楚王。
大亨元年(403年)冬,桓玄通过逼迫晋安帝禅让皇位,成功在建康建立了桓楚,这一举措标志着东晋王朝的灭亡。虽然桓玄最终在公元404年遭到了刘裕的讨伐,并在兵败后被杀,但这一系列事件已使东晋政权名存实亡。刘裕继位后,首先废除晋安帝,立司马德文为皇帝,称晋恭帝。之后,刘裕又废除晋恭帝,建立了刘宋。历史学者普遍认为,桓玄之前的废立皇帝行为为刘裕顺利取代东晋铺平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