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簪花仕女图》展现了那个时代女性的独特身形特征。从图中我们不难看出,唐朝的女子大多拥有丰盈的身材,远离了现代审美中以瘦为美的趋势。这不禁让人疑问,唐代真的是以胖为美吗?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美人杨贵妃,是否如人们所说,体型圆润呢?她的真实体重到底是多少呢?
每个时代的审美标准都在变化,且这些变化深受文化、经济发展和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唐朝的盛世时期,国家富强,民风开化,众多外国使节纷纷前来交流和学习。尤其是在武则天成为唐朝的女皇后,女性的社会地位有了显著提升,女性的束缚开始松动。此时,唐朝的经济极为繁荣,民众生活富足安逸,日常生活的舒适和美好,导致了人们身心的放松和身形的圆润。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的身形也趋于丰满,盛唐时期的审美逐渐倾向于接受这一变化。人们认为,胖且健康的身形象征着国家的强盛和生活条件的富足。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唐朝人推崇丰腴之美,但这里的“胖”并非越胖越好,而是指女性的身形健康且富有曲线感。因此,杨贵妃虽较其他女子而言身材更加丰盈,但并不意味着她就是一个“胖美人”,她的体型不过是比那些身形纤细的女子更加圆润。
有专家通过对杨贵妃的身材记载进行推测,认为她的身高大约在163至165厘米之间,体重大致在60到63公斤之间。从这些数据来看,杨贵妃的身形并不算过于肥胖,而是偏向丰满。因为一个人的肥胖程度,不仅仅看体重和身高,更要考虑肌肉和脂肪的比例。假如两个人身高相同、体重大致,但一个人肌肉含量高,另一个脂肪多,那么前者看起来会更加纤细。
杨贵妃极其喜爱舞蹈,甚至李隆基专门为她创作了《霓裳羽衣曲》以讨她欢心。长期跳舞的人,通常会比不常运动的人肌肉更为紧实,因此可以推测杨贵妃的身材曲线分明,肉肉也都长在了合适的部位。
作为盛唐的顶级美女,杨贵妃的身材并不会像某些传闻中所说的那样臃肿,毕竟在唐朝初期,审美标准并非偏向胖人。在《步辇图》这幅作品中,画家阎立本描绘的女子身形纤瘦,与《簪花仕女图》中的丰盈身形有着明显的差异。图中的女子大多瘦弱,有的抬着轿子,有的举着扇子,给人一种风吹即倒的脆弱感。这一审美偏好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和经济条件密切相关。
唐朝初期,人民普遍倾向于喜欢苗条纤细的身姿,尤其是细腰,成为了当时女性最受青睐的特征。由于唐朝初期的经济状况与盛唐时期不同,民众的生活条件相对较为艰难,女性为了保持身材,会通过节食来减少体重。而且,唐初并不像盛唐那样经济繁荣,因此审美取向也自然有所不同。
除了经济环境,唐朝的王室血统也对审美产生了影响。唐初,鲜卑族和胡人血统进入了皇室,鲜卑族的皇后们在宫廷中传播了她们对健美身形的推崇,她们的文化习惯与审美观念影响了唐朝民间的流行趋势,很多唐朝女子开始追求紧致的肌肉线条,而不是丰满的身形。
随着盛唐的繁荣,审美逐渐发生了变化,丰盈的身形成为了美的象征,杨贵妃也因此显得比之前的美女更加丰满。而鲜卑血统的影响也体现在她们的骨架结构上,相较于汉族女子,骨架较大,因此她的身材看起来比其他女子更加丰腴。
然而,经历了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转衰,百废待兴,民众的生活再次陷入困境,审美标准也发生了变化,开始偏向于欣赏那种娇弱纤细的身姿。再加上政治中心迁移到南方,南方的审美文化逐渐影响了北方,瘦弱身形的美感开始在唐朝后期流行开来。
总体来看,唐朝的审美标准是多变的,受经济、文化和历史事件的影响,审美观念也随之发生改变。因此,现代女性不必对自己的身材过度焦虑。丰盈的身材,正是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象征,体现了人民安居乐业的美好生活。